灵隐寺在历史上曾多次重建,分别是在哪些时期?
发表日期:2025年2月8日 共浏览35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灵隐寺在历史上曾多次重建,主要时期如下: 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新振兴开拓寺庙,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后汉天福十二年(947 年),吴越王钱弘俶曾扩建灵隐寺。后周显德七年(960 年),灵隐寺新建僧舍五百余间,建石幢二座。 宋代: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 年),灵隐寺仿净慈寺建 “田字殿”,塑五百罗汉。 元代: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 年),由寺僧慈照、住持正传与平章张缔重修 “觉皇殿”,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 年)竣工落成。 明代 洪武十七年(1384 年),住持慧明重建了觉皇殿,改寺名为 “灵隐禅寺”。 宣德七年(1432 年),由住持昙缵建左右翼门和面壁轩,继由住持良阶重建觉皇殿。 万历十一年(1583 年)冬开始重修灵隐寺,历五年而成。万历十八年(1590 年),如通又和僧祓秽重建理公塔,并在正殿塑五百罗汉涌壁。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由司礼监孙隆进行修葺,并在三藏殿中置轮藏以奉藏经。 清代 顺治六年(1649 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寺,前后历经 18 年,使灵隐寺古风重振,寺庙规模跃居 “东南之冠”。 雍正六年(1728 年),由总督李卫重修大雄宝殿、天王殿及诸堂宇楼阁等。 乾隆六年(1741 年)至九年(1744 年),光禄少卿汪应庚捐资重修大雄宅殿及其他殿、堂、阁、轩、楼、亭等数十处,又补饰五百罗汉,修理合涧桥、龙泓洞、鹫峰径等。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布政使徐恕及司道各府,捐款修葺灵隐寺。 嘉庆二十一年(1816 年)秋,灵隐寺毁于火灾,朝廷特赐帑金一万两重修。这次的修复工程,开始于清道光三年(1823 年)七月七日,竣工于八年(1828 年)四月十六日。 民国时期 宣统二年(1910 年),昔征和尚重建大雄宝殿。 民国 6 年(1917 年),建大悲阁。 民国 19 年(1930 年),重修翠微亭、春淙亭并天王殿。 新中国时期:1952 年夏,由民政厅组成 “杭州市灵隐寺大雄宝殿修复委员会” 主持修复工作。1998 年木鱼法师出任灵隐寺方丈,重建藏经楼和罗汉堂。
|
|
|
上一篇:灵隐寺在佛教史上有哪些重要地位?
|
下一篇:灵隐寺藏经楼中的经典是用什么文字书写的?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