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走遍中国 >>大美中国

常德桃花源旅游区
  发表日期:2024年3月20日  共浏览22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占地面积143平方公里,位于长沙、张家界、湘西、三峡四地中心。是长沙——张家界、长沙——湘西两条黄金线中不可替代的驿站。桃花源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时兴时废于明清。历史上就是我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美誉。千百年来,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在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和墨迹。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桃花源,关心桃花源。1995年3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登上桃花源水府阁远眺桃花源胜景时,发出了“江天辽阔、世外桃源“的感叹,并亲笔题写“桃花源”三个大字。

景点详情
桃花源是爱情文化、和谐文化、道教文化的聚集地。核心景区面积28.59平方公里,有福地洞天桃花山、道教胜地桃源山、世外桃源秦人村、神话故乡桃仙岭四大景区。这里风景独特,文物荟萃,现留存有诗词2500余首,国家二级以上文物20余处,唐宋以来的古碑刻数十方……,有千年古松、万杆翠竹;有幽涧呜泉、碧湖波光;有小桥流水,古道斜阳;观阁争奇、亭轩比幽;文星集贤、僧道留踪;亦有美丽的神话传说……已被人们公认为一生非游不可的全国50个景点之一。

一年一度的桃花节是桃花源的传统盛事, “广积米业”2012中国常德桃花节将着力打造桃花源“中国情?爱圣地”的旅游品牌。爱在春天里,情定桃花源。春天的桃花源桃花遍野、绿茵红飞。走进桃花源,就象走进了一个绚丽的梦,她是您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的人间天堂;走进桃花源,就象走进了一幅五彩的画,沅水滔滔、武陵巍巍、湘西灵秀、洞庭湖色,让你宛如画中;走进桃花源,就象走进了一首瑰丽的诗,您可以感受到诗的山、诗的水、诗的路,诗的世界;走进桃花源,就象走进了一首动人的歌,福地洞天有歌不尽的辉煌历史、唱不尽的灿烂未来,桃花源人正在这里谱写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壮丽乐章。

桃花源里所有的一切,将使您叹为观止,流连忘返,您将真正感受远离都市、回归自然、享受原始的乐趣。

桃花山牌坊

为桃花山景区入口标志。原牌坊不知所始。重建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后倾塌。1974年大致按原貌修复。四柱两级七楼砖石结构,粉墙碧瓦,淡雅端庄。主楼高9.5米,阔4.5米。主楼匾一块玉嵌桃花石额,阴刻“桃花源”三个贴金大字。一块玉两侧塑饰披云降龙,古拙威雄。额枋上缀“桃花山景区”五字。中柱上嵌镶“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楹联。牌坊入口之内,即为《桃花源诗并序》所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

桃花溪

又名武陵溪,景名“桃花流水”,为桃花源八景之一,发源于桃源山和桃花山,经五柳湖汇入沅水。其中饮誉千古的支流为桃花山临仙涧。其涧不宽而落差高,大旱不绝。每逢桃林落英缤纷,桃花流水,风流独胜。“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穷林桥

位于桃花山景区临仙涧和辞仙涧交汇处。取《桃花源诗并序》中“欲穷其林”句意而得名。古为石板桥。1964年重修单孔石卷桥,长18.5米,宽5.7米。二十六块栏板,浮雕均为盆景型桃花图案,枝干横曲倾回,花序疏密有度,集中概括了“仙源”桃花世界的妖姿魅态。桥西立唐张旭《桃花溪》诗碑,题曰“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菊圃

位于桃花山牌坊的穷林桥中轴线的另一终端。由垂花门、檐廊、廊亭、正厅和花墙五部分连结为一个封闭式的园林单元。总面积2764平方米,取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句意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原名延至馆。1964年重修更名菊圃。1980年按中国南方仿古园林风格改建。前为垂花门。踏跺垂带两侧,一对坐狮工艺奇绝,狮毛曲卷,纹理可鉴。垂莲柱檐廊长53米。曲折处以冰裂纹风窗,与后墙间隔为两处小空间,增植孟宗竹和南天竺。阁式廊亭前有石板路与陶渊明石刻像碑相通。月窗门两侧有扇形花墙洞,嵌饰并蒂双桃,独具匠心。花墙洞两侧,悬挂“山若有灵应识我,水如无意莫回头”的对联。歇山叠架式正厅面阔14米,进深7米,含一明间两次间。灯景式长窗半窗皆黑底金雕,刻绘细节远即可鉴。花墙白色,毬门式花墙洞,可向外界借景。渊明石刻像碑立于十字游路中心,迎面刻赏菊图,背面刻《饮酒诗》。鱼池上纵跨单孔石卷桥,花圃植被以菊为主,丹桂隔路交翳,冠如华盖,花集长枝,秋芳远播。

碑廊

位于桃花山景区菊圃与方竹亭之间。面阔26米,进深2.8米。廊亭皆四角四脊。藻井绘饰龙凤天花。靠墙横列自唐迄明著名古碑18块,规格悬殊,高低不一。李群玉、杜牧、胡曾等所题唐碑,因年深月久,字迹模糊。唐王昌龄、明袁宏道、江盈科等诗辞碑刻为复制品。全廊构件精美,色调和谐。瓦底苔藓映绿,屋面楠桂垂芳。

方竹亭

位于菊圃以南50米的方竹林旁,其周陡坡相峙,古木参天,方竹生境得天独厚。原名桃川八方亭,于明代万历年间由江东之捐资修建。清代更名方竹亭。高6.3米,底径7.6米,墙厚1米。粉墙碧瓦,白色戗脊,攒尖屋冠。外观八方八角,圈门圈窗;内看顶若穹窿,无梁无柱。屋面桑麻拥绿垂青,墙上苔藓斑驳,为桃花源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

遇仙桥

传为武陵渔郎见“山有小口,恍惚若有光”,而欲猎奇探秘途中遇仙之处。位于方竹亭南,两者仅相距58级石磴台阶,原桥为一块自然崩落危岩横卧于涧,结构天成,堪称仙迹。明天启年间,桃源主薄孙廷蕙主修单孔石卷桥,顶阔4.8米,长13.6米,高6米。清初,湖广提督俞益谟增建风雨桥亭。其四方卷棚之下,均悬挂以仙事为主题的红底金雕图案,穷工绝艺,精美非凡。屋顶鱼龙吻脊,并加饰仙人、群兽。桥头楠桂芳翳,桥下青萝垂涧。仰斜阳古道,迭水垂帘。俯视关山数度,洞天如闭。

水源亭

始建于元代,历久朽坏。明嘉靖中(十六世纪二十年代),常德知府林应亮于此建亭题“洞口长春”,后倒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湖广提督俞益谟复建伴霞亭,后亦毁。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余良栋续建,命名“水源亭”。于此听泉声,观山色,宠辱皆忘,足致乐也。


水源洞

桃花源古内八景之一。位于桃花山临仙涧,因《桃花源诗并序》中“林尽水源”句意而得名。洞顶有泉,串滴如露。洞前有潭,可鉴须发。洞口“松竹夏生寒,草木秋不萎”,唐狄中立《桃源观山界记》云:“厥状如门,巨石屏蔽,灵迹犹存”。明代嘉靖年间,常德知府林应亮于此题“洞口长春”。

灵龟潭

又名桃花潭,位于桃花山景区水源洞下。其直径约4米,水深2米。濂垂潭涌,飞琼溅玉。古木苍萝蔽日,盛夏骄阳若秋。潭中古多鹰嘴龟,绿毛龟。潭畔偶有六眼龟和蟒。凡天气湿热,风雨欲来,潭边蠕形动物离隐,龟则出穴觅食。古人颠倒因果关系,称“龟既祷之,甘霖辄应”。

白云轩

原名豁然轩。位于桃花山水源洞西侧上首,依崖临壑,阶下危栏曲径交错。清光绪十八年(1893)曾于此修建豁然亭。民国三年(1914)桃源县知事杨瑞鳣 题“别有洞天”额。1980年重建更名白云轩。硬山屋顶,观音兜山墙。面阔12米,进深5.7米,高5米。含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古朴端庄,装修简洁。立于阶前可闻水源洞中泉声人语。隐居轩中,“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

御碑亭

据传,昔圆明园内辟有仿桃花源景致的“武陵春色”,极得乾隆皇帝喜爱,题诗二首,寄寓一代皇帝对祖国秀丽名山与美妙传说的向往之情。清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余良栋为之勒石建亭。亭南临千丘池,清风飘拂,碧波荡漾,环亭嘉树丛生,苍翠欲滴。山光水色,风景绝佳。

御碑池 为桃花山临仙泉筑堤汇集而成,原名千丘池,蓄水10400立方米。因清光绪十八年(1892),桃源县令余良栋,为清代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拟桃花源御制善堂诗勒石建亭而得名。春秋季相如诗如画。“片片飞花浮绿水,时时啼鸟弄春音”。池中雪鲢火鲤翩翩,翔于红树青山倒影之中。


秦人古洞

位于桃花山御碑池西侧,交通临仙涧和秦人村。东洞口嵌“秦人古洞”石匾,为清代桃源知县余良栋所题。洞门半启,“初极狭,才通人”。洞内有支洞8个,迷离往复,烟岚四合,“夏日暗沫冷,冬季紫烟温”。洞总长160.5米,其中主洞60米。出西洞门则“豁然开朗”,别有乾坤。西洞门口立有“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碑刻。

临仙馆

位于桃花山景区御碑池东北,与秦人古洞隔池相望。硬山单层平房,面阔16.6米,进深9.65米,含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6扇宫式长窗装修精美。上夹堂板雕饰镂空西番草。中夹堂板浮雕双头兽、双头鸟驮花瓶等奇谲图案。屋前屋后古藤老树参天蔽日,阶上阶下鸢尾锦绣赶季争时。

高举阁

唐代曾于桃花山最高顶——“归鹤圆峰”建高举阁,不知毁于何时。清光绪十八年,复于此建三层阁,取陶诗“高举寻吾契”句命名,后阁毁。1988年重建,规模远胜于前。登阁四顾,目极千里,有高举凌云,飘然欲仙之感。阁下蹬道,名“上天梯”。

摩顶松

古摩顶松为桧柏,位于桃川宫中宫遗址。清罗天经《摩顶松》诗曰:“百尺干霄顶欲摩,山中甲子历偏多,柏庭去后无消息,只许清风明月过。”树空多穴,蛇鸟出没。1960年8月毁于牧童玩火。今摩顶松为马尾松,位于归鹤峰下山肩,传为秦人手植,为桃花源内八景之一。大十余围,高百许尺,鳞甲粗厚,枝杆遒劲,平顶摩空,如青云笼络,古气苍然。远望有傲然独立、杰出挺拔之态。人云可与黄山松媲美。

桃花观

位于桃花山景区。中枢部分包括桃花观、菊圃、集贤祠、玩月亭、蹑风亭、憩庐等单元,总面积约0.5公顷。其中桃花观主体面积410平方米。桃花观始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建。由山门牌坊及其半亭、正堂半亭、正堂、落翼和塞口墙五部分构成方形院落。明间供观音菩萨。落翼一间名“息机别馆”。正堂半亭为阁式攒尖屋顶,铁马檐角,龙凤天花。院内四洞圈门可与他处交通。桃花观古园林系列内部空间以小见大,型色和谐;外部空间崇楼杰阁,山光水色,意趣纷呈,致灵致韵。桃花观主体依崖临壑,势若悬空。从菊圃至秦人宅宾馆,须经18个曲折395级石磴,人称“洞口悬空寺”。以其为中枢,由4008米幽径,3552级石磴立体交错,形成159个曲折和13个观光游路闭合圈,将人文景观美融汇渗透于自然山水美之中。


蹑风亭

以陶诗“愿言蹑轻风”句命名。民国三年(1914)知县杨瑞鳣修建。亭为四方形两层砖木结构古典建筑。厅内正壁立有《桃花源观序》石碑,介绍该观几度兴废之经过。内外壁间嵌有历代名人诗文石刻。亭周古木扶疏,修竹万竿。亭右平台下,有“仙葡萄”一架,传为吕洞宾游此手植。

玩月亭

踞桃花观右侧。因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诗得名。始建于唐代,后重修。倚栏而望,青松拂云,修篁泛碧。尤逢三五良宵,碧空无云,寒光凝露,直觉天高地平,令人几欲乘风飞去。亭前有银杏一株,紫薇二棵,为桃花源树中珍品。

秦人宅

因唐刘长卿“洞中时见秦人宅”句得名。建于桃花观西竹树幽深处。宅内紧依岩壁构庐一座,高与蹑风亭齐,曰“憩庐”。置身馆内,溪流盈耳,幽篁向荣,白云出岫,新莺出谷,悠然意远。

集贤祠

位于菊圃之南,南倚悬崖,其他三面临壑。原祠不知所始。据《桃源县志》载:清同治九年(1870)县令麻维绪曾嵌陶渊明、李白、苏轼等14名流题咏桃花源诗文于此。1974年重修硬山叠架式厅堂,面阔15.3米,进深8.3米,高6.8米,含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明间正中靠内,塑立陶渊明像,体态魁梧,豪情杰韵。其上方悬清末桃源县令余良栋所题“古隐君子之堂”匾额。朱色长窗6扇,均无华丽雕琢。其粗犷简洁风韵,与陶渊明清风亮节的气质融和渗透。阶前置石雕半栏。栏板云水夔纹,刀法如神。阶下有半月形露台围护。四周竹树垂翳,泉鸣不绝。“夜静泉声来枕上,日高竹影漾窗前”。朝桃花观方向,则是危径通高,若如天梯。

向路桥

位于菊圃东南约170米,三条石磴曲径交叉处。取《桃花源诗并序》中“既出,便扶向路”句意得名。清光绪十八年(1892)始建。1983年整改。为单孔石卷风雨桥,歇山屋顶,皂色陶瓦,鱼龙吻脊。周围飞山峭石相逼,密林修竹相翳,涧水击玉相闻,被誉为桃花源第一静奥。

既出亭 以《桃花源诗并序》中“既出,得其船”句命名,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亭位于涧右石崖上,翼然高耸,势欲奋飞。亭下溪壑幽深,涧流狭窄,山径崎岖。四周古木森列,苍翠荫蔽。

五柳湖

因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而得名。位于桃花山与桃源山之间,面积6.7公顷,蓄容约27万立方米。湖岸回迂,周可行车。湖中配置湖心观荷亭、九曲桥和静影桥。春日汇集桃花流水,盖没鱼踪鸟影;夏日鳖伏莲叶,莺啼柳浪;秋湖清澈,贵有芙蓉照水。其四时季相从低层次空间丰富了两座名山借景。

静影桥

横跨于五柳湖东腰地段。长41米,顶宽3.3米。为三孔石卷雕饰栏杆桥。主要装修部件为4个抱鼓,29级石磴,32根莲花头望柱,62块栏板雕饰124幅画面。主体画题为猿、象、犀、虎、蟒、戴胜鸟、鹈鹕、鸳鸯、绶带鸟、丹顶鹤、环颈 等,反映古桃花源野生动物群落盛况。残阳夕照,青山羞吻半轮日,桥影静入两天红,故名。


九曲桥

由桃花山牌坊前半月台达于五柳湖彼岸,总长122米,顶宽3米,蜿蜓九折,附四个观景台和一个湖心亭。111个莲花头望柱,嵌镶217块栏板,共雕饰660幅画面,画题以各态荷叶、莲花为主,杂有鹬蚌相争,猢狲盗桃等野趣,也有幼童驯狮,武松打虎等人物活动。

八仙亭

位于桃花山牌坊两侧,为两个重檐楼阁式尖亭和六个歇山式馆状长亭的建筑物系列,皆黄瓦、丹柱、赤壁,对称布局。尖亭底径12.7米,高10米。长亭面阔17米,进深10米,鳌鱼吻脊,卷草山花。凡亭、廊继续延伸300余米,为桃花山、桃源山晨昏因借的巨型景物。

忘岁园

位于桃花源宾馆、金湾别墅、八仙亭、仙源山庄和中日友谊榉树之间,周围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为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中枢不可缺少的缓冲静境,占地1.47公顷。凡桃花山红雨,桃源山艳霭,榉树山金披,上天梯玉冠,均可历历在目。

佳致碑

立于白虎嘴、青龙嘴中前,碑高240厘米,宽115厘米,厚26厘米。隶书三行。正文“桃源佳致”四字,字径47厘米,上款为“唐刘禹锡题”,“明赵贤书”。下款为:光绪二十年余良栋重修。1983年修佳致碑亭冠盖其上,并在近周培植林木。

嶂山

为桃花山景区所在地,系海拔1028.1米的乌云界断续延伸地带。主峰海拔215.7米。面积约0.45平方公里。涧曲岩千叠,云深树百层。洞天如闭,斜阳古道。唐孟浩然诗称“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

上天梯

位于桃花源宾馆东南。山麓宽不足100米,相对高超150米,坡度65度以上,透视面宛如垂屏。上下地表辐射速度悬殊,夜间温差5—6℃,每临三九寒天,独戴玉冠。首当蜀雨巴风冲袭,迎面不挽云翳,而两侧峡谷沉云落雾频仍,故远眺如青屏镶玉,近看似天梯插云。

释常林舍利塔

存于桃花山菊圃西侧翳林中。呈六方形。残高共183厘米。首层为仿瓦行形屋顶。正面为释常林浮雕像。其余五方均刻有文字,概述释常林隐居、说法、行梵等生平事迹及其孙挹湘溥清敬款;次层为屋棚出檐。下面有两尊勾花纹边石像,其余五方分别为剑书石、书石、琵琶、拂尘笔筒、“如意”石刻画。

挹湘舍利塔

存于桃花山菊圃西侧翳林中。呈正六方形。全塔通高164厘米,由顶、座和三层塔身构成。仿屋脊状塔顶。首层正面刻“临济四十二世(上)溥(下)清湘老禅师塔”。其余五方文字各有所述。下层各方刻佛像,中层各方刻云纹边饰。底座周长342厘米,厚99厘米”。

Google
 
上一篇: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
下一篇:卓尼县大峪沟景区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2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7]
 · 北京大观园 [3623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75.00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