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走遍中国 >>热门旅游目的地

梅山傩,一种古老的驱邪祈福仪式
  发表日期:2024年3月7日  共浏览103 次   出处:旅游与摄影杂志社作者:田彦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傩(nuó)”,是华夏先民创造的一种古老的驱邪祈福仪式。按《礼记·月令》记述,最晚在周代,傩已被确立为国家宗教礼仪,一年中分天子、诸侯和军队三个层次,分别在春、秋、冬三季举行祭礼。其以傩仪(傩礼)为核心,傩坛为载体,傩面具为标志,傩戏、傩舞、傩歌、傩技和相关傩俗为主要内容,是中国最古老、生命力最顽强、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山傩面具    图片由作者提供

梅山傩溯源

梅山傩是古老的中国傩文化体系中一朵丰标独树的奇葩。说其“丰标独树”,是相对于古梅山地域以外之传统意义上的傩文化事相,有几个独特之处:

梅山傩的生存环境相对封闭,她的原生形态,仅存于唐宋时期“不与中国通”的古梅山峒地域,也即当代以新化大熊山“蚩尤屋场”为人文地理中心的湖南雪峰山区域,离开这片区域,其形态会随之发生演变。

就当代遗存于中国大陆8个省区的傩文化事相而言,梅山以外地区的“傩”,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名称,或一种文化活体形态,没有一个固定的、人格化的享祭主体。而梅山傩,却不仅拥有一个人格化的主傩神,即上古九黎部族的首领、梅山蛮族的先祖蚩尤(不论是在世的还是去世的巫傩师,均以代表蚩尤的饕餮纹为头饰,称之为“头扎”),而且,蚩尤以下还有一个由各氏族历代父系祖先(俗称“家先”)形成的男性傩神系统,与一个由母系氏族首领集团(俗称“娘娘姊妹”)演变而来的女性傩神系统。

梅山傩传承体系独立。梅山以外地区的傩,大都由周代的“傩礼”传承发展而来,都是以“傩”为客体,作为一种礼仪,由军事武装人员或相关人员操作,以实现自己驱邪祈福的目的。而梅山傩,却一直以“傩”为本体,即操作者为专业巫傩师,其本人就是未来的傩神,傩神即操作者的祖先和首领,祭傩就是祭祖,其构成模式,即“祖先、傩神、巫傩艺人(师公)三位一体”,其传承谱系,一直与“周礼”之傩成双轨形态,并行延替发展。

傩戏《耕田种地》    图片由作者提供

“傩”事本身是一种肢体语言,或为形态语言,表达的是一种心理祈愿;随着社会的进步,表达方式也演变为仪轨、戏剧、歌舞等多种形态,并以一种相对恒定的方式传承下来。在梅山傩的文化体系内,各种形态并不是恒定的,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变形或者互相融合、转换。

梅山傩的秉性为巫傩,傩事核心是讲述(表演或再现)祖先的故事,享祭对象即列祖列宗,功能主要是祭祖亲、驱邪祈福;内容是演绎祖先劳动生产、生活和繁衍后代的经历和场景,其形式则是巫傩师自编自演、并且就是演自己,剧中人和表演者的区分界线,仅只有一个自制的傩面具。由于巫傩师本身就是普通的梅山山民,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形态,就是山民世代传承的渔猎稻作、男耕女织,他们编排的傩事剧目,从演员、角色、故事情节,从歌舞唱腔到场景装置、服饰道具,都是就地取材;与山外各地以历史人物、英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傩事剧目相比,其亲和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由于有上述特点,其主要载体“梅山傩戏”,自从在新化县水车镇2006年6月接待的中法合作课题《湘中宗教与乡土社会》结题研讨会上露脸,2010年即获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扩展)”。

带饕餮纹的头扎    图片由作者提供

梅山傩戏与师公坛

梅山傩戏的主要载体是梅山巫傩师组建的傩坛,俗称师公坛。傩戏曲目主要保存在祭祀男系祖先的“唱太公”、祭祀女系祖先的“大宫和会”和为巫傩学徒举行的出师大典“抛牌过度”等大型傩事仪式中。这些古老的历史文化活体,是民间遗存的一笔规模最大、开发价值最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唱太公”,有的地方也称为“唱菩萨”“唱老爷”或者“唱朝贺”。“唱”,有的地方叫作“庆”“跄”。“太公”“菩萨”或“老爷”,所指的是各个家庭神龛上供奉的“地主”“家主”“寨主”或“家先”“前人”,实质上就是早期进山来开拓谋生的梅山历代先祖。“唱太公”本质上是一种祭祀祖先的仪式,但这种仪式的外在形态,表现为一种戏剧化的仪式,其编排体例,却显示它是一种仪式化的原始戏剧。

“大宫和会”,又称“庆仙娘”,俗称“跄娘娘”“和娘娘”或“接喜乐娘”,是梅山巫傩师的主要傩事活动之一,一般历时三天三晚。这场傩事,把傩仪、傩戏、傩歌、傩舞、傩技等各种形态有机融合,交替表演,是保存梅山傩文化元素最为丰富的一个文化活体。祭祀的主神,是桃源硐中的天霄、云霄、水霄三位仙娘(俗称“三霄娘娘”)。师公通过一系列的傩仪和傩戏铺排,迎请“三霄娘娘”出硐,来到主家享受祭祀与娱乐,同时满足主家的祈祷心愿,保佑人口清泰,家事顺畅。

傩戏《萧师公》    图片由作者提供

傩戏,俗称“搬判官”、“搬土地”或“搬脸子”,“搬”是拿出来铺排表演之意,一般由鼓师即“坐坛师”和师公一至三人操作;“判官”“土地”,是指表演时师公戴的傩面具,又称“脸子”。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类,新化县现存的傩戏剧目至少有20个,分别是《起猖》《报信》《开硐》《开山》《上五台山》《挖路》《扫路》《架桥》《和尚》《大法师公》《萧师公》《耕田种地》《土地》《判官》《养育》等。在表现的内容上,大体分为两大类别,一类如《耕田种地》《养育》《土地》等,讲述的是梅山先民农耕渔猎的生产劳动故事;另一类如《开山》《挖路》《扫路》《架桥》《萧师公》等,描绘的则是历代先民为谋求生存艰难开拓、艰苦创业的情景。

在戏剧形态和故事情节上,都能完整显示梅山巫傩“祖先、傩神、巫傩艺人(师公)三位一体”特色的剧目,最典型的是《萧师公》。这个剧目保存于田坪镇傩坛,据传始创于明代,是“大宫和会”中的一个傩戏扮演节目。剧情讲述的是,古代新化县城里的萧八郎,从小习学师、道两法,法术精通,人称萧师公。可惜怀才不遇,没人相请,致使家计艰难,被妻子安排去捡大粪。后来终于等到有人相请去还大愿庆仙娘,于是看好日子,找到帮手唐六帮忙挑担子,一路行走经过各个乡镇,来到偏远山区的主家。在接受主家的考验并获得肯定后,萧师公抓住机遇,运用平生所学,尽心尽意做好了法事,获得了主家的高度赞赏和丰厚报酬,从此一举成名,并就地开宗立坛,最终成为了本地最有威望的傩神。

梅山傩戏的经典傩仪

《踩九州》

《踩九州》是所有傩事活动中必用的一道仪程,按傩事规模大小,其形式有大小不同的做法。一般一至两天的小型傩事,是在傩坛的坛案前地面,用纸钱摆出九州八卦的图形,巫傩师头戴鱼腹巾,系饕餮纹头扎,怀抱“太公”木雕神像,一边吟唱歌词,一边按八卦方位踩踏歌词所唱到的九州方位,表示已到达该方位州城。三天以上的大型傩事中,需要在室外选一块直径十余米以上的平地,用360根竹竿,按照九州八卦方位,扎一个有三个同心圆相套、并呈放射状开门的八个通道的阵图,装饰“三曹六院”“五岳五明”“二十八宿”等旗号,由巫傩师带领相关事主,按“八门生死路”阵式在其中穿行,叫做“穿五岳大坛”。所谓“九州”,代表整个古代中国。踩九州的目的,是以此证明自己是“前人”的嫡系子孙,可以并且应该获得“前人”的护佑。

《和梅山》

《和梅山》是流行于古梅山地域并影响到西南多省区山地的景点傩事,也是和古梅山人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巫傩信仰形态。欲求渔猎丰收、地方清泰,就要和梅山,祭祀上峒梅山胡大王、中峒梅山李大王、下峒梅山赵大王(简称“三峒梅山”)。傩事活动时间一般为一天一晚,其中最具表演特色的是,巫傩师用麻线牵一只公鸡或一头黄狗,带领五人扮演的五路梅山,围着南盘转圈,边走边唱,同时用牛角、师刀、师棍做道具,表演盘山赶猎、捞鱼撒网、掮棚放鸭等情节,还会以打哑谜来与观众互动。(作者系湖南省民协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


Google
 
上一篇:曲阜三孔景区
下一篇:生态名山 蚩尤屋场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4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71]
 · 北京大观园 [36403]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2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748.047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