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科KLM

.慢脾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发表日期:2023年4月3日  共浏览266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慢脾风之名,首见于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在此之前,多惊痫混称。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六》列“治小儿急惊风诸方与治小儿慢惊风诸方”,始将惊风与痫证区分,并创急惊风、慢惊风之名。儿科鼻祖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曰:“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弱,遍身冷,口鼻出气亦冷,手足时瘛?,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栝楼汤主之。凡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世间俗方,多不分别,误小儿甚多。又小儿伤于风冷,病吐泻,医谓脾虚,以温补之;不已,复以凉药治之;又不已,谓之本伤风,医乱攻之。因脾气即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证多睡露睛,身温,风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为泻。当去脾间风,风退则利止。宣风散主之。后用使君子圆补其胃。亦有诸吐利久不差者,脾虚生风而成慢惊。”又曰:“小儿慢惊,因病后或吐泻,或药饵伤损脾。  
明确提出慢惊风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认识到慢惊风中有一种“脾虚生风无阳之证”,治疗当用温补,并创栝楼汤、宣风散等方剂。钱氏虽未言及慢脾风之名,但上述病状描述,实乃后世所谓慢脾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四惊痫论上》悉尊是说,认为“小儿亦有因惊所传,或诸病久发,见此证者,皆因脾胃虚怯,而生风所为也,故俗谓慢脾风矣。实乃阴搐之危候,治当去脾间风,风退利止,以补脾胃。”从而确立慢脾风病名,并列举银白散、羌活膏、大天南星散、麝香牛黄丸、圣脾散等多种有效方药及灸法。
嗣后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中论及慢惊、慢脾风的证治也较详,大胆使用附子、肉桂、硫磺等,其药性温则固养元阳,竭力反对滥用朱砂、脑麝等重坠香窜之品而败伤真气,其理论也渊源于钱乙。由于慢脾风“实乃阴搐之危候”,故明代万全《幼科发挥》曰:“久泻不止,津液消耗,脾胃倒败,下之谷亡,必成慢惊。”强调必须“补脾胃于将衰之先,宜用白术散补之,补之不效,宜用调元汤加健中汤急救,否则慢风已成,虽使中阳复生,不可为也”。主张既病防变。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亦曰:“纲领如此,若分三者言之,暴烈者为急惊,沉重者为慢惊,至重者肝风,木之克脾土,则为慢脾风矣。

Google
 
上一篇:脉痹如何预防?
下一篇:慢脾风有什么并发症?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40]
 · 北京大观园 [3645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9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64.844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