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科GHI

汗证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发表日期:2023年4月2日  共浏览108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汗出异常的证候。见《医学正传》。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汗证病因多种,病象各异,但不离虚实寒热。辨证时,首先要辨别自汗、盗汗、绝汗、黄汗、战汗;其次要辨别寒热虚实。汗证以属虚者较多。一般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但也有自汗属阴虚,盗汗属阳虚的。不能仅凭自汗、盗汗一证判定阳虚或阴虚,应四诊合参作出正确诊断。临床上因热致汗多为阳证、实证;因寒致汗多为阴证、虚证。汗证的治疗主要根据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
自汗
临床较为常见,任何年龄都可罹患此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①肺卫不固。证见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固表,常用玉屏风散加味。
②营卫不和。证见汗出恶风,周身酸痛,或微发热头痛,脉浮缓,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常用桂枝汤加味。
③里热炽盛。证见熏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安,或兼发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治宜清里泄热,里热得清,则汗液自止,常用白虎汤加味。
盗汗
以虚热居多,也可见于气虚、阳虚、湿热等。
①心血不足。证见心悸少眠,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气短神疲,面色不华,脉细,舌淡。治宜补血养心敛汗,常以归脾汤加减。
②阴虚火旺。证见虚烦少眠,寐则汗出,形体消瘦,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或有久咳虚喘,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常以当归六黄汤加减。
绝汗
急性热病或各种危重病证,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惫,四肢厥冷,气短息微,舌干少津,脉微细欲绝。治宜益气回阳、固脱敛汗,常以参附龙牡汤加味。如热病兼见口渴欲饮,舌红绛或见卷缩,为阳虚阴竭之象,可与生脉散合用。
黄汗
多属湿热。证见发热汗出,色黄如黄柏汁,染衣着色,口干不欲饮,口黏口苦,小便短少,胁痛,胃纳呆滞,或有发热烦躁,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常以茵陈五苓散加减。
战汗
急性热病中,证见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并突然出现全身战栗,而后汗出,汗后热退身凉,或热势减轻,脉数,苔薄黄。战汗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主要根据原发病情辨证论治。


Google
 
上一篇:寒饮咳嗽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下一篇:喉喑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40]
 · 北京大观园 [3645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9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1,171.875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