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科Y

羊膜腔感染综合征的治疗方法-2
  发表日期:2023年3月31日  共浏览102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1.早产与羊膜腔感染综合征之间的关系 正常宫颈黏液中含有IgG,对下生殖道细菌的上行感染构成第1道防线。宫颈长度越短,则宫颈外口距胎膜越近,这时宫颈黏液量也就越少,下生殖道细菌的上行感染就随之发生。有人用宫颈长度联合宫颈黏液中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etal fibronectin,FFN)能比较准确地预测自然早产的发生,同时对产褥期感染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同时与绒毛膜羊膜炎及新生儿败血症也有密切关系。提示早产与感染本身就有密切的关系。
尽管近年来围生医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有70%以上的围生儿死亡与早产有关,目前早产的发生率大,为7%~11%,其中有胎膜早破的病例占80%,另20%则为其他母儿原因引起。早在1940年就有人注意到给怀孕动物注射细菌内毒素,可引起动物流产及早产。临床或亚临床型的绒毛膜羊膜炎,无论是羊水培养有无病原体生长,羊水中IL-6都是增加的。因而有人认为羊膜腔感染综合征是早产的原因。有研究表明10%~40%的早产者其羊膜腔培养为阳性(平均为13%),培养出的病原体多数为梭形杆菌属。羊膜腔感染综合征引起早产的原因,可能与羊膜腔感染综合征时羊膜及绒毛膜有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各种病原体产生的内毒素可以刺激炎性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如单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使得羊水中的IL-6及TNF升高,IL-6及TNF水平过高又可以刺激人绒毛膜及蜕膜释放前列腺素,从而诱发分娩发生。这同时也说明IL-6和TNF可以作为宫内有无感染的一个标志物。有人给269例择期剖宫产的孕妇行羊水穿刺,发现自然分娩的孕妇羊水中IL-6的水平,较择期剖宫产的孕妇羊水中IL-6水平要高7倍以上。也有作者发现自然早产者羊水中IL-6水平较高,且孕龄越小则IL-6水平越高。另外,IL-6还可以直接促进子宫平滑肌细胞合成前列腺素,从而使分娩发生。另外,羊膜腔感染综合征胎膜因有炎症反应,因而易发生胎膜早破,最后引起早产。说明早产与羊膜腔感染综合征之间可能互为因果关系。感染的来源可以是下生殖道如宫颈及阴道的病原微生物,也可来自宫内的直接感染,如各种需氧菌及厌氧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巨细胞病毒及风疹病毒等。
2.胎膜早破与羊膜腔感染综合征的关系 羊膜腔感染综合征发生后,宫内胚胎组织物有炎症反应,炎性细胞分泌炎性介质引起早产的同时,也可产生多种酶,如白细胞弹性蛋白水解酶及金属蛋白酶,这些酶对羊膜的胶原成分有消化和溶解作用,因而发生羊膜腔感染综合征时容易发生胎膜早破。反之,发生胎膜早破后下生殖道内细菌很容易穿过宫颈黏液栓上行而发生宫内感染。总之,羊膜腔感染综合征与胎膜早破之间也是互为因果关系。
3.流产及胎死宫内 严重的宫内感染引起分娩发动较易理解。有人研究发现即使是轻微的或慢性感染,发生流产及胎死宫内的危险性较正常妊娠也要高。Boyd及其同事,研究了1993~2000年2家医院45例有病理检查且无遗传缺陷的病例,发现其中31例为早期妊娠,23例有慢性绒毛膜羊膜炎;5例为中期妊娠,3例有慢性绒毛膜羊膜炎;9例为晚期妊娠,5例有慢性绒毛膜羊膜炎。总的围生儿病死率为770‰,只有18%的病例其妊娠孕龄达到足月;其中有19例患者发生反复流产达3次或3次以上;5例有严重的胎儿宫内生长受限。Segal报道1例带节育环受孕有白色念珠菌感染,胎儿于妊娠18周宫内死亡。
4.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Willians等研究了2579例有组织学证据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孕产妇,同时有7732例无羊膜腔感染证据的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发现有羊膜腔感染综合征的孕产妇,胎儿及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较正常孕产妇的要差,尤其是在孕28~32周时,这种差别最大。胎儿出生体重与胎盘重量之比也是有羊膜腔感染综合征者要低。有人研究发现自然分娩者胎儿体重<1000g者,羊膜腔感染综合征的发生率高达83%。

Google
 
上一篇:羊膜腔感染综合征的治疗方法-1
下一篇:羊膜腔感染综合征需要做哪些检查?-1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39]
 · 北京大观园 [3645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8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937.50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