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对本病不主张手术,但近年来作者发现:采取脊髓后正中切开减压及硅胶管植入引流术可以减轻髓内压力,约半数病例的远期疗效可维持多年。作者曾遇到疗效持续10年以上的病例。本病发展较慢,预后较前者为好。
5.共济失调症 本病多有明显的遗传性,视其病变特点不同而分为少年脊髓型共济失调(又名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脊小脑型共济失调、小脑型共济失调及周围型共济失调等数种,且亚型较多。
本病不难与脊髓型颈椎病鉴别,关键是对本病要有一个明确认识。在对患者查体时应注意有无肢体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及肢体肌张力低下等症状,阳性结果有助于对本病的判定。
6.颅底凹陷症
(1)概述:近年来发现本病并非罕见,因无特效疗法,病员常求治于各医院门诊之间。由于其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状,因此应与脊髓型颈椎病加以鉴别。
(2)鉴别要点:主要依据:本病属先天畸形,具有其固有的临床特点:
①短颈外观:主要因上颈椎凹入颅内所致。
②标志测量异常:临床常采用的为以下两种:
A.颅底角:指蝶鞍和斜坡所形成的角度,取颅骨侧位片测量之,正常为132°,如超过145°则属扁平颅底。
B.硬腭-枕大孔线:又名Chamberlain线,即硬腭后缘至枕大孔后上缘的连线。在正常情况下,枢椎的齿突顶端低于此线,如高于此线则属扁平颅底。
③其他:本病患者发病年龄多较早,可在20~30岁开始发病;临床上多表现为四肢痉挛性瘫痪,且其部位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高,程度较重;多伴有疼痛性斜颈畸形及颈椎骨骼其他畸形;病程后期如引起颅内压增高,则可出现颅内症状。
7.多发性硬化症
(1)概述:本病为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了的中枢神经脱髓鞘疾患,因可出现锥体束症状及感觉障碍而易与脊髓型颈椎病相混淆。
本病虽在国内少见,但也非罕见,其可引起与脊髓型颈椎病相类同的感觉障碍及肢体痉挛性瘫痪,故在诊断上应想及此病。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手术可加剧病情甚至引起意外,因此切忌误诊。
(2)鉴别要点:主要依据以下五点进行鉴别:
①好发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
②精神症状:多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症状,常呈欣快状,情绪易冲动。
③发音障碍:病变波及小脑者可出现发音不清,甚至声带瘫痪。
④脑神经症状:以视神经受累为多,其他脑神经亦可波及。
⑤共济失调症状:当病变波及小脑时可出现。
8.脊髓痨
(1)概述:脊髓痨为梅毒后期病症,其病理改变主要位于脊髓后根与后束,尤以腰骶部为多发。多于初次感染后10~30年发病。目前较少见,但某些地区仍可遇到。
(2)鉴别要点:
①有冶游史:应详细反复询问。
②闪电样疼痛:以下肢多见,呈灼痛或撕裂痛,疼痛消失后该处出现感觉过敏。这是由于后根躯体神经受刺激所致。
③共济失调:因深感觉障碍所致。主要表现为步态蹒跚,并呈跨越状;患者常主诉步行时有踩棉花样感觉。
④视力障碍:由于视神经萎缩而引起。早期视力减退,视野呈向心性缩小,最后可致盲。
⑤阿·罗(Argyll-Robertson)瞳孔:即瞳孔的调节反射正常,而对光反射消失或延迟。
⑥肌力低下:尤以下肢为明显,膝跳反射甚至可消失。
⑦康华反应:血清康华反应阳性率约为70%;脑脊液的华氏反应阳性率约为60%。
根据以上几点易与颈椎病相鉴别。此外,尚可参考其他检查结果,包括X线平片、MRI及CT检查等,一般勿需脊髓造影。
9.周围神经炎
(1)概述:本病系由于中毒、感染及感染后的变态反应等所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少见)的肢体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单发或多发。其中因病毒感染或自体免疫功能低下而急性发病者,称为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Guillain-Barre症候群)。
(2)鉴别要点:主要依据本病的对称性症状特点,包括:
①对称性运动障碍:通常表现为以四肢远端为重的对称性、弛缓性、不完全性瘫痪,此不同于颈椎病时的不对称性痉挛性瘫痪。
②对称性感觉障碍:可出现上肢或下肢双侧对称性似手套-袜子型感觉减退,颈椎病患者亦罕有此种改变。
③对称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手足血管舒缩、出汗和营养性改变。
根据以上三点不难与脊髓型颈椎病区别。此外,尚可参考病史、X线片、MRI及CT等其他有关检查。非病情特别需要,一般勿需脊髓造影。
10.继发性粘连性脊蛛网膜炎
(1)概述:近年来发现本病日渐增多,除由于外伤、脊髓与脊神经根长期遭受压迫所致外,大多系因椎管穿刺、椎管内或椎管外注药、蛛网膜下隙阻滞及脊髓造影等所引起,因此,大多属于医源性因素。本病可与颈椎病伴发,亦可单独存在。
(2)鉴别要点:
①病史:既往多有椎管穿刺、注药或脊髓造影等病史,尤其是某些刺激性较大的造影剂(目前已不再为大家所选用)更易引起。
②根性刺激症状:多较明显,尤其是病程较长者,常表现为根性痛。其范围多较广泛,且呈持续性,可有缓解期,但在增加腹压时加剧。
③影像学改变:既往曾行碘油造影者,在X线平片上显示椎管内有烛泪状阴影,多散布于两侧根袖处。此外,MRI技术可以较清晰地显示蛛网膜下隙粘连的范围与程度,有助于与脊髓型颈椎病者的鉴别,但有不少病例两者同时伴发。
11.肿瘤
(1)概述:本节所阐述的肿瘤,主要是指颈髓本身及邻近可波及脊髓的肿瘤。后者除椎管内髓外肿瘤外,尚应注意颈椎椎骨局部的转移性或原发性肿瘤(以前者多见,约占90%以上),尤其是病变早期,如不注意观察,易误诊或漏诊。
(2)肿瘤的分类及其鉴别要点:
①髓内肿瘤:较为少见,在脊髓肿瘤中不足十分之一,与脊髓外病变(包括颈椎病)及髓外肿瘤的鉴别可参考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