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压迫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1
发表日期:2023年3月29日 共浏览87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1.病程经过及分期 急性压迫如外伤性血肿、转移癌、硬脊膜外脓肿,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脊髓功能便可完全丧失。急性脓肿患者常以高热寒战起病。慢性压迫如良性肿瘤、先天性畸形等,起病极为缓慢,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或仅有相应部位的不适感,轻微疼痛,又非持续,往往不足以引起患者的注意。 多数患者是因疼痛较剧或肢体力弱、感觉障碍出现之后才就医诊治。对症治疗后症状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因此可能误诊为肋膜炎、心绞痛、胆囊炎或其他内脏疾患,或认为是关节炎、脊柱肥大、神经根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等。若此期未能得到诊治,压迫将进一步进展,症状亦日趋加重。 脊髓压迫症的自然病程大体可分3个阶段,即早期(根痛期)、脊髓部分受压期和完全受压期。 (1)根性神经痛期:亦称神经根刺激期。病变较小,压迫尚未及脊髓,仅造成脊神经根及硬脊膜的刺激现象。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根性痛或局限性运动障碍。疼痛部位固定,局限于受累神经根分布的皮节区域,疼痛异常难忍,被描述为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牵扯样和针刺样。开始为一侧性,突然发作,突然消逝,是间歇性痛。每次发作自数秒至数分钟。当用力、咳嗽、打喷嚏、大便等导致胸、腹腔压力突然增加时可触发或加剧疼痛,改变体位时可加重或减轻。因而患者常常只取一种姿势。在间歇期内可完全正常,或在疼痛部位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虫爬、寒冷、针刺、发痒、沉重等感觉。当压迫进一步进展,疼痛加剧,变为持续性、双侧性,以致可以较广泛。神经根受压到一定程度时,其传导功能逐渐低下以致丧失,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由于相邻的上、下两个感觉神经根所支配的皮节有重叠,故神经根损害所出现的节段性感觉障碍,常是部分性的不完全的,若是完全性感觉丧失,提示有2个以上的感觉根受到损害。根痛并非见于所有患者,以髓外压迫者多见,髓内病变则较少见。病变位于脊髓腹侧者可无根痛症状,可产生运动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相应支配肌群的肌束颤动、“肉跳”乃至痉挛,或易疲乏无力。这些早期症状的分布部位对脊髓受压的定位诊断有很大价值。 (2)脊髓部分受压期:病变在椎管内继续发展,脊髓受到压迫,出现脊髓传导束障碍,表现为受压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减弱或消失。因运动传导束神经纤维较粗,对压迫和血供影响耐受力差,因此运动障碍可先于感觉障碍。脊髓丘脑束受累产生受压平面对侧2~3节段以下的痛、温觉障碍,压迫平面高者障碍明显。可能在腰骶段脊髓丘脑束的位置已移向背外侧所致。如累及后索,则出现同侧关节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深感觉障碍,震动觉易受损害故表现也较早。深感觉障碍时患者在黑暗中行走困难,有如踩在棉花上的感觉。脊髓受压获得的适应和代偿功能,往往在此期间逐步建立,因此临床症状的加重和波动也就较为明显。运动和感觉障碍出现的程序髓内和髓外病变不同,髓内压迫者,运动、感觉障碍呈离心形式,即自受压平面向下、向远侧发展,可有感觉分离现象,根痛较少,括约肌功能障碍较早。髓外压迫者,运动、感觉障碍是向心形式,即自下自远侧向压迫水平发展。这是因为来自下肢痛、温觉传导纤维在脊髓内位于外侧,先于受到压迫之故。根痛较常见,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则较晚。脊髓受压期历时比根痛期为短,一般为数月左右。但两期常相互重叠,不能截然分开。当出现长传导束症状之后,即应视为脊髓已遭到部分压迫。
|
|
|
上一篇:脊髓压迫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下一篇:脊髓压迫症如何预防?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