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病因诊断 因大多数原醛症患者不需手术治疗,而肾上腺醛固酮腺瘤患者手术效果较满意,故病因类型诊断十分重要。目前尚无单一特异的方法,须综合分析多种检查结果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1)整体病情:通常皮质肿瘤(APA、APC)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生化变化较IHA患者严重,而PAH患者则介于两型之间。GRA患者有家族史,临床表现较轻、较少出现自发性低血钾。 (2)体位试验:平衡饮食1周后,于8AM卧位取血,然后站立4h,再取血测醛固酮浓度。APA患者基础血浆醛固酮明显升高,多超过554pmol/L(20ng/dl),取立位后无明显上升或反而下降。这是由于APA患者的醛固酮大量分泌,血容量明显扩张,强烈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即使站立4h也不足以兴奋肾素的产生。IHA患者基础血浆醛固酮仅轻度升高,立位后明显升高,至少超过基础值的33%。PAH和GRA患者的体位试验表现与APA患者相似,少数对肾素有反应的APA也可能表现与IHA相同。 (3)血浆中18-羟皮质酮测定:APA患者于晨8AM抽血查血浆中18-羟皮质酮基础水平>28.86nmol/L(100ng/dl),[正常人为(10.1±6.5)ng/dl],IHA患者低于此值。此系因APA患者钾严重缺乏,使醛固酮合成的最后步骤18-羟皮质酮脱氢变为醛固酮的速度减慢,使18-羟皮质酮增高,而IHA患者缺钾相对较轻,受此影响较小。 (4)赛庚啶试验:患者清晨卧位顿服赛庚啶8mg,于服药前30min及服药后30、60、90、120min抽血测血醛固酮浓度。如服药后,血浆醛固酮浓度下降0.11nmol/L(4ng/dl)或较基础值下降30%以上者为阳性,多数IHA患者在服药后90min下降更明显,平均下降50%,部分患者可有血压下降。此因赛庚啶为血清素(serotonin)拮抗药,而血清素可兴奋醛固酮分泌。原醛症患者,血清素能使神经元的活性增高,致使肾上腺球状带的醛固酮分泌增加,当服赛庚啶后血清素受抑制,故血浆醛固酮浓度下降。而APA患者的醛固酮分泌有自主性,不受血清素调节,服药后血醛固酮浓度无变化。 (5)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当已确诊为原醛症患者又考虑为GRA型患者,进行此项试验,每天给患者口服地塞米松2mg,数天后血中醛固酮浓度就可下降至正常水平,高血压和低血钾的表现可在服药10天内得到改善,甚至恢复正常。以后给患者小剂量地塞米松(0.5mg/24h)治疗,可使患者维持正常状态。有的学者认为以服药后血浆醛固酮水平低于4ng/dl为临界值,诊断G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和100%。APA及IHA患者血浆醛固酮也可一过性被抑制,但一般不能降至正常水平,而且被抑制的时间较短,服药2周后,醛固酮的分泌即不再被地塞米松所抑制,血中醛固酮又复升高。 此外,原醛症患者如CT检查正常,体位试验时血浆中的醛固酮水平与APA相仿,呈下降趋势,且地塞米松不能抑制醛固酮分泌则应考虑PAH。
1.原发性高血压 本病使用排钾利尿剂,又未及时补钾,或因腹泻、呕吐等病因出现低血钾,尤其是低肾素型患者,需作鉴别。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醛固酮不高,普通降压药治疗有效,由利尿剂引起低血钾,停药后血钾可恢复正常,必要时结合上述一些检查不难鉴别。 2.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是指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所致的醛固酮增多,并出现低血钾。应与原醛症相鉴别的主要有: (1)肾动脉狭窄及恶性高血压:此类患者一般血压比原醛症更高,病情进展快,常伴有明显的视网膜损害。恶性高血压患者往往于短期内发展为肾功能不全。肾动脉狭窄的患者约1/3在上腹正中、脐两侧或肋脊角区可听到肾血管杂音、放射性肾图、静脉肾盂造影及分侧肾功能检查,可显示病侧肾功能减退、肾脏缩小。肾动脉造影可证实狭窄部位、程度和性质。另外,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可与原醛症相鉴别。 (2)失盐性肾炎或肾盂肾炎晚期:常有高血压伴低血钾有时与本症不易区别,尤其是原醛症后期有上述并发症者。但肾炎或肾盂肾炎晚期往往肾功能损害严重,伴酸中毒和低血钠。低钠试验不能减少尿钾,血钾不升,血压不降。螺内酯试验不能纠正失钾与高血压。血浆肾素活性增高证实为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其他肾上腺疾病 (1)皮质醇增多症:尤其是腺癌或异位ACTH综合征所致者,但有其原发病的各种症状、体征及恶病质可以鉴别。 (2)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如11β-羟化酶和17α-羟化酶缺陷者都有高血压和低血钾。前者高血压、低血钾系大量去氧皮质酮引起,于女性引起男性化,于男性引起性早熟,后者雌雄激素、皮质醇均降低,女性性发育不全,男性呈假两性畸形,临床上不难鉴别。 4.其他 假性醛固酮增多症(Liddle综合征)、肾素分泌瘤、Batter综合征、服甘草制剂、甘珀酸(生胃酮)及避孕药等均可引起高血压和低血钾。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检查,现病史和家族史有助于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