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北部,闽赣两省边界的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总面积79平方公里,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12月,武夷山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荣获全国首批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系红色砂砾岩组成的红层地貌,即丹霞地貌,崇阳溪、黄柏溪、九曲溪三条山区性河流流经景区,分布着36奇峰、99名岩。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类型多样,有利于各类野生动物的繁衍生长,其中高等植物1391种,动物213种。地带性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地貌发育类型大致分为单面山、桌状山、柱状山、红层峰林、缓丘和断裂巷谷、河流阶地等七种。最具代表性的山峰有天游峰(桌状山)、大王峰(桌状山)、玉女峰(柱状山)。九曲溪自然风光独树一帜,是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突出代表。全长62.8公里,流经景区一段长9.5公里,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属我国传统名山大川。据资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武夷山就有古闽族人聚居,形成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架壑船棺”“虹桥板”及闽越王所居的汉城遗址,是消逝三千多年的古文明和古文化传统习俗独特的实物见证。汉武帝太初、天汉年间(公元前100年前后),朝廷派遣使者到武夷山祭祀武夷君,武夷山名字载入史籍。唐天宝七年(748年),玄宗册封名山大川,于洲渚间创建天宝殿。唐末,武夷山被列为道教“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天宝殿,改名武夷观。南唐保大八年(950年),元宗李璟之弟李良佐入武夷山修道,元宗敕令重修武夷观殿宇,改名为会仙观,会仙观成为武夷山最早的管理机构。至宋初,先后有陆游、辛弃疾、朱熹等147人在冲佑观(会仙观于宋绍圣二年改称冲佑观)任提举或主管。朱熹、吕祖谦、蔡元定等大儒及名道士白玉蟾的驻足,使武夷山人文鼎盛,遂为文化名山,被誉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三朝理学驻足之薮”。理学家杨时、游酢、罗从彥、李侗、朱熹、真德秀、熊禾等先后在武夷山各地著述讲学。朱熹在武夷山创办了武夷书院,培养大批学生,创立了闽学,武夷山遂成为理学名山,朱子理学成为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在武夷山四曲溪南创办焙局,设场官督造贡茶,称为御茶园。至清代,武夷山书院学斋林立,亭台楼阁遍布,寺庙宫观达300多处,武夷山跻身于佛教“华胄八小名山”。景区的摩崖石刻和坊刻,遍布于峰岩、涧石、崖壑之间,上自晋唐,下迄当代,共430余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