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魅力北京 >>北京旅游攻略

千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表日期:2022年10月22日  共浏览135 次   出处:北京日报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题记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也是人与其他物种共生共存的家园,生物多样性的程度直接折射着生态环境的优劣,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北京作为首都,作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城市,珍视城市良好的自然禀赋,平衡、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应有作为,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担当。

草木苍翠、虫鸣鸟啼、鸢飞鱼跃……十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家底不断增厚。从开展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到持续推进北京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从建设一批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到加快打造温榆河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大尺度绿化空间,全市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数据显示,北京野生动植物种类已达2600多种,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在北京栖息越冬,许多以前在北京无记录的兽类、珍稀野生植物等被发现。一系列人与自然积极互动的生动场景,正是这座城市生态发展理念革新的真实写照。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目标在前,继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杠杆,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支点,撬动城市发展更多源头活水,定能让诗意栖居梦照进更多人的现实。



首善答卷·生物多样性篇

首都北京,一个高楼林立、人流如织的地方,也蕴藏着万物生长的勃勃生机。这里至少有2088种野生维管束植物,陆生野生动物达到了惊人的596种,鸟类更是在十年间增加了79种。生物多样性保护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使命,在飞速发展的大都市更是如此。

过去十年,北京科学有序地恢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1.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演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营造多层次丰富生境

南大荒湿地,奏响了美妙的秋日协奏曲。叫得最欢的是蟋蟀,青蛙也加入伴奏,鱼跃而出水声泠泠……这样鲜活的动物世界就藏在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中。

去年,南大荒湿地落成,这里本是永定河畔的一片30公顷荒地。近年来,北京“母亲河”通水之后,两岸紧锣密鼓恢复湿地、荒山造林。短短两年,永定河沿岸绿量增加6倍,观测到200余种鸟和30余种鱼,包括棉凫、黑鹳等珍稀动物和黑鳍鳈、宽鳍鱲等指示物种。

荒滩变成动植物的乐园,这样的变化近年来在京城相当常见。仅湿地这一种生境,过去五年就增加了1.2万公顷。

可就在十年前,北京的森林还远在郊外,河流和湿地也乏善可陈。生态家底脆弱,导致很多对环境挑剔的物种黯然隐身。

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再造绿水青山、夯实生态家底变得十分紧迫,这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是年,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五年后接续实施。目前,本市森林覆盖率达44.6%,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31%。

——次年,本市启动“三年治污行动”,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此后又加紧治理雨污合流和农村污水直排。141条黑臭河流如今全部还清,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泃河、拒马河五大河流去年贯通入海。

——数年建设,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森林进城,污水还清。“北京在短时间内补齐了生态资源总量短板,这在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成这样评价。

坚持系统治理,本市因地制宜营建了多层次的丰富生境。森林、湿地、河湖相生相依,互联互通,还特意开辟动物迁徙廊道,方便小动物们长途迁徙,走亲访友。

让山林河湖“活起来”

生态家底厚实,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了更足的底气。2017年,“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被明确写入北京新版城市总规,引领首都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

不论造林还是治水,都要把野生动植物的需求考虑进去,其中的学问自是不少。

“造林不是单纯刨坑种树,而是要再造生机盎然的生态系统。”市园林绿化局负责人说,2018年,北京提出“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的绿化择树原则,特别提出为小动物栽种“口粮树”。此后还提倡在林间开辟小微湿地、本杰士堆(人造灌木丛)和昆虫旅馆,“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近自然的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乡土植物被奉为上宾。“野花野草好养活,不用打药。”公园园林管理部部长王军说,米口袋、糙叶黄耆、点地梅等乡土植物数不胜数,曾有专业的育苗师傅来这儿找种源。2020年起,奥森还尝试缓割芦苇,让枯黄的芦苇为一些胆怯的鸟提供掩蔽。正因如此,全球濒危鸟类震旦鸦雀飞临奥森,在芦苇丛繁殖、越冬。

多年前,北京大规模植树时追求的首先是“速生”,因此存在树种单一的问题,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年来,本市启动了林分结构调整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其中就包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片纯油松林。

踏入这片示范区,眼前林木灌草高低错落,宛如不事雕琢的自然林。“我们移栽了一部分油松,补植了白蜡树、黄连木。”林场的工作人员介绍,森林密度降下来之后,很多种子在林间落地生根了,益母草、求米草、荆条都长得极茂盛,野海茄还结出了玛瑙珠子般的浆果。

人与动植物分享空间,共存共荣。为了让野生动植物拥有一些不受打扰的空间,绿心、温榆河公园等都在尝试开辟自然带,拿出宝贵的土地,保留荒野,婉拒游客。这也契合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以绿心为例,开园头一年就监测到50多种野生动物。

种下生态文明的种子

生物多样性保护,如果仅靠政府去自上而下推动,力量毕竟有限,全民参与也同样重要。

双秀公园镶嵌在寸土寸金的西城,面积不大,但在周边的居民中相当有名气。夏夜,园林工程师会带着孩子们在林间穿行,听蛙鸣虫唱,看萤火繁星,教他们观察各种动植物。挂鸟巢、缠防虫胶带、给小树穿冬衣……一年四季活动不断。不知不觉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亲近自然、爱护生物的种子。

十年来,北京形成了“森林音乐会”等十余个别具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辐射人群近百万人次。建设了八达岭森林体验中心、西山自然观察和休憩教育等不同类型的自然教育示范区10处,西山林场、松山自然保护区等11家市属林场和苗圃被纳入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

每周两次,北京大学学生绿色生命协会都会开展物候监测。一路上,领队带领大家记录物候状态,监测鸟类。这样的监测始于2003年,至今已坚持近20年。

师生的深度参与,推动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水平持续提升。2018年起,为了呵护动物和昆虫,燕园的部分区域停止清理枯木、落叶,不打除草剂,照明系统也只在重大节日开启——这是为了保护筑巢的鸟类。2021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北京大学校园自然保护小区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COP15领导人峰会上,我国宣布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今年4月,这个庄严承诺正式兑现——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揭牌成立,将进行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首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将开启新篇章。

Google
 
上一篇:“双奥之城”彰显千年古都新活力
下一篇:中轴线申遗彰显古都新韵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9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90]
 · 北京大观园 [36525]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58]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757.324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