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西北约11公里处的太室山西麓,始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代易名永泰寺,金代更名永禅寺,元朝以后又复名永泰寺,变称永泰禅寺,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泰寺坐东朝西,面对少林寺,背依气势巍巍的望都峰,北临秀丽多姿的子晋峰,南有知崖万壑的少室山和碧波荡漾的少林水库。 永泰寺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林木葱郁,溪水萦回,宝塔点缀,景色清幽。寺前的登偃旅游公路南行1公里与207国道相连,交通方便。永泰寺是佛教禅宗传入中原后营建的第一座女僧寺院,还是我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佛寺。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宣武帝元属的女儿永泰公主在中岳嵩山“出欲入道为尼”。其史孝明帝元诩便在子晋峰下的明练塔旁敕建一座尼寺,让妹妹永泰公主侍佛传法,并喜度官宦及平常百姓家的女子百余人为尼。因寺建在南朝梁武帝的女儿、中国佛教禅宗初祖达摩的四大弟子之一有练公主塔旁,故名明练寺。
永泰寺之名始见于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年)七月廿五日,嵩岳寺都维那憎道莹上奏朝廷,说明练寺“依山带水,形胜幽栖,不假多工,便堪居住”。整修竣工后,因“天恩为永泰公主于前件,故伽蓝置寺一所,请以永泰为名,特望度僧二七人……”自此,明练寺从创建到易名永泰寺,共经历了185年。
金朝,永泰寺又更为永禅寺,是寺僧标榜自己是佛教禅宗正脉的一种表示。因北宋以后人们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佛教僧徒中也有言女僧人是“二僧”(含低人一等之意)之说,这是性别歧视的恶果。永泰寺尼僧把寺名改称永禅寺,当是对这种蕊欲偏见抗争的一种方式。金代永泰寺名僧均庵主圆寂后,其门徒为其建塔,塔铭即题为“嵩山永禅寺均庵主塔记”。
元、明以后,永禅寺又复称永泰寺。这一时期永泰寺尼僧世系也多依照少林寺自元代初年福裕开始的“70字辈”的顺序排名论辈。所以,此时永泰寺有的尼僧便自称永泰寺是少林寺下院,把永泰寺称为永泰院或永泰庵。尼僧圆寂后也归葬建塔于少林寺塔林。如元至正四年(1344年)永泰院主圆公死后,建塔于少林寺塔林,塔铭上就刻有“永泰院主圆公之塔”8字,现在墓塔犹存。
明、清时期,永泰院或永泰庵之名在碑碣、墓塔中再没有出现过,均以永泰寺或永泰禅寺之名沿用至今。
永泰寺在历史上先后有明练、永泰二位公主在此出家,其规格之高,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首屈一指。封建社会,皇室的人出家侍佛屡见不鲜。如北周的皇后先后有10人,全部信仰佛教。其中出俗为尼者有6人,武帝宇文邕的李娥姿皇后、宣帝宇文赟的朱满月皇后,静帝宇文衍的生母和宣帝的陈月仪皇后、元乐尚皇后、尉迟炽繁皇后,也相继为尼。因明练、永泰二公主是高居万人之上的“皇室子女”,不需要在人面前谦称自己成住的寺院为草庵茅庵。永泰寺从始建到现在已有1480多年的历史,都是以“寺”自居,世代居住于此的传法僧人都是比丘尼。这在有关永泰寺的历史文献中有详细的记载。
民间传说,佛教僧徒是“男僧住寺,女僧住庵”。受此影响,当地群众也多称永泰寺为永泰庵。其实,“男僧住寺,女僧住庵”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那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寺与庵都是佛教僧侣传法居住的活动场所。历史上的寺与庵,男、女僧人都可以居住,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之分。所谓“庵”,单从字面意思讲,是僧人居住的小寺庙。但在古代则是僧人对自己居住地方的谦虚说法,也就是说不论僧人的住的房屋有多么豪华或简陋,对外人说起来,均谦称为茅庵或划庵。久而久之,庵就形成一种固定的名称了。如嵩山地区的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广慧庵等,历史上居住的都是男僧。所以说,“男僧住寺,女僧住庵”是没有根本的说法,仅是民间的一种俗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