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苗族人的手中,针线即是笔墨,来往穿梭间,将民族迁徙的传说与记忆镌刻在服饰之上,记录着苗族人永不忘怀的历史脉络。
12月28日,第五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暨多彩贵州苗绣系列活动在贵阳举行。活动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这项国内目前非遗大类中唯一由国家级行业组织举办的非遗品牌盛会,再次让苗绣的魅力在世人眼前徐徐绽放。
苗族的“无字史诗”
贵州苗族支系众多,一辈又一辈苗族人,通过绣在服装上的纹样记录着祖先迁徙传说和历史,被誉为传承了整个民族文化历史的“无字史诗”。
2006年,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马尾绣、苗族刺绣、侗族刺绣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多位从小就掌握了苗绣手艺的苗族妇女陆续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传承人,将这种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手艺作为文化瑰宝,传承下来。
早在2011年,台江县就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宫内的莲花书院中,正式落成开放台江苗族刺绣博物馆,用多达490余件藏品,展示了全省各地区的苗绣特色。作为贵州的专题博物馆之一,台江苗族刺绣博物馆展示出各种苗绣展品的手工技法、文化寓意、地域特色以及分布范围,讲述了苗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价值。
而在贵州,展示苗绣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远不只这一个,这些博物馆所承载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台江县姊妹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代表性传承人石传英创办了浩邓苗族民间博物馆,在这里,她带着绣娘们制作苗绣产品,不仅远销省外乃至国外,也登上了世界顶级时装发布会的舞台。在贵阳,长期致力于推动苗绣文化传播的曾丽,创办了贵州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除了展陈精美服饰、苗绣文化之外,也不断带着这些底蕴深厚的展品,一次次登上对外交流的平台,对外讲述着贵州故事。而位于贵阳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多彩贵州城的贵州黔艺宝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苗绣博物馆,将艺术与商业结合,展示着苗族的各类瑰宝。
多元融合创新发展
苗绣已成为多彩贵州的一张名片。
在今年9月举办的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贵州展区的“非遗双创”板块带来了不少苗绣产品,吸引了参展商和参观者的目光。当月,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15家苗绣企业及代表产品也集中展示了贵州近年来苗绣发展成果。近几年来,贵州在省外或国外举办的旅游推介会中,苗绣产品、刺绣工艺的活态展示等,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早在大约20年前,苗绣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频频绽放在国际舞台。据中国民族博物馆原副馆长、著名服装设计师韦荣慧介绍,2003年10月,国家民委推出的“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展演”作为法国中国文化年开幕式,在巴黎卢浮宫上演,苗绣作为开场展示,将台下的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先生深深吸引。2018年6月,伦敦时装周的T台上,也出现了贵州织金苗绣身影,织金绣娘杨林先带去的苗绣产品很快被一抢而空。
一次次惊艳亮相后,贵州苗绣元素已成为时尚服装设计师们青睐的图案,被频繁运用到服饰、鞋包以及各类文化创意产品中。
今年5月,贵州火花文创负责人龙沁洁在台江县老屯乡的苗人匠心染坊内,带领一群绣娘制作带有苗族蜡染、刺绣等元素的粽子型香包,这是为当地端午节龙舟大赛所制作的伴手礼。近年来,像龙沁洁这样的年轻贵州本土服装设计师、文创设计师们也纷纷加入到将苗绣纹样广泛运用于特色产品的队列中。
苗绣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力量投入到苗绣文创产品的创作中。与此同时,在贵州各苗族同胞聚居地,也有越来越多的妇女通过“锦绣计划”等集中培训成为绣娘,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靠这门手艺改变自己的生活。
至此,苗绣所承载的意义已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去家族传承、记录民族历史的手艺,逐步变为一项兼具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特色产业。今年10月20日,《关于加快推动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应运而生,明确将重点实施苗绣保护传承、市场主体提升、产业园区建设、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市场推广“六大工程”,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把苗绣产业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优势产业,初步实现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品牌化目标。
将一门非遗手艺变为特色产业,需要多措并举,更需要部门协同。为此,我省拟建立基础纹样数据库,提取产业应用纹样数据5000个以上,实现苗绣纹样数字化保护。同时大力开展绣娘培训,在过去“锦绣计划”等系列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万名绣娘进高校、万名学子进苗寨”人才专项培育计划,每年培训绣娘1万人次,提升绣娘艺术修养、技能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