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青海省 >>青海人文地理

西宁旧事:明清时期的青海曲艺
  发表日期:2022年8月22日  共浏览191 次   出处:来源: 西海都市报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有关青海古代曲艺的记载几近于无。上溯最早的曲艺活动及其表演形式,约从明代开始。

  明末清初也是青海各民族曲艺全面发展的时期。北方各地的一些唱曲类曲种逐步流入青海河湟一带,使明末就已形成的“青海平弦(西宁赋子)”在唱腔音乐上得以进一步的丰富,并在此时出现了手抄的唱本,如清咸丰(1851年—1861年)年间成册、含有“赋子”和“背工”等曲调的《芈建游宫》和《太子游四门》等。

  清中叶以后,青海与内地的商贸活动更趋兴旺,山、陕、京、津客商来往频繁。内地的布匹、百货大批涌入青海,西宁、乐都、湟源等地迅速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客店、货栈、戏院等也随之兴盛起来。城镇的曲艺演出借着商业的繁盛与娱乐场所的增多也更加频繁起来。其时,陕西的曲子传入青海,并在西宁及附近诸县流行。后来逐步扩展,还流行于海西、海北、海南等地。演唱者既有陕西籍及其他省籍的曲艺艺人,也有当地众多的爱好者。陕西曲子传入青海以后,在长期的流变中,受青海地方语音、民间音乐、人文习俗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曲种原貌在青海当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明显的是语音的地方化:早期艺人多模仿陕西口音,从张海成、郭福堂的下一代弟子开始,青海方言和语音逐渐代替了陕西方言和语音。二是唱腔曲牌的变异:陕西曲子在当地的流传中增加了一些新曲牌,如落雁、菊悲、催字等,有些曲牌的名称和结构相同但旋律有明显变异,如岗调、西京、银钮丝、剪靛花等,还有些曲牌虽然名称相同,但结构与旋律却相去陕西曲子甚远,如一串铃等。从而逐渐演变成为具有青海地方特点的曲种,称为“青海越弦”。

  同时,随着陕西曲子在青海的流传,采用大莲花曲牌单曲演唱风趣小段的形式也逐渐时兴,并逐步发展,形成一个独立曲种“搅儿”,又称“打搅儿”。

  清代中晚期,甘肃的河州贤孝艺人,大量来青海卖艺。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甘肃永靖县碱土乡刘魏家村的河州贤孝艺人刘德明,来青海民和等地卖艺,演出的节目有《施公案》《三国演义》《五鼠闹东京》《燕青打擂》等百余部。所用的唱腔曲调有述音、哭音、赋唱等。到了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甘肃临夏县八洞乡艺人康正义,积石县艺人海正威、马正福、善光财、何玉清等,也先后来到青海的循化、贵德等地卖艺,其中善光财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来青海时演唱的河州贤孝,曾风靡一时。约在道光末年,河州贤孝艺人康尚德,人称康先生,也多次来西宁设摊卖艺。这一时期河州贤孝艺人在西宁一带及河湟地区演出的节目,还有《顶嘴丫头》和《阳欢乐》等。河州贤孝在青海流传的另一个结果,是演变形成了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独立曲种“西宁贤孝”。

  到了清末,青海的汉族曲种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变和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市场。社会慈善机构“养济院”培养出来的盲艺人,一度成为许多曲种如西宁贤孝、下弦和青海道情等的表演主力。其间,西宁及附近各县乡村的曲艺自乐班也大量出现。许多短小的曲艺节目,如《张连卖布》《李彦贵卖水》《花亭相会》等,在这些班社中以曲艺和小戏两种形式同时流行:一人演唱为曲,三五人化妆表演为戏。与此同时,西宁街头在每年的春节,还有“西宁太平歌”的演唱活动,曲目内容多为三国故事,如《六出祁山》《三顾茅庐》等,两方竞唱,胜者为荣。(节选自《中国曲艺志·青海卷》)


Google
 
上一篇:青海庄廓院
下一篇:唐蕃结亲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11]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1]
 · 北京大观园 [36232]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0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65.234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