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广东省 >>广东综合旅游信息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发表日期:2009年12月11日  共浏览576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墓园简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又称黄花岗公园,位于市区北面的白云山南麓先烈中路,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先 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它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改为纪念公园。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结果失败,喻培伦等86人英 勇牺牲,其中华侨29人。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黄花即菊花,比喻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墓园始建于1912年,至1921年烈士墓和纪功坊先后落成。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入门是宽敞的墓道,长200米。烈士墓构筑在岗陵 之上,居于墓台当中,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重厉穆气氛。南墓道为碑林,镌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 字语重千钧。两条3米多高的连州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
公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气魄宏伟,园内300多米长的层级主干道两旁苍松翠 柏排列有序。巍峨的正门为高13米的牌坊,上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浩气长存” 四个大字。园内有墓亭、陵墓、纪功坊、记功碑等。记功碑上刻有历史缘由和烈士英名,顶部是高举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岗陵上安放着七十二烈士之墓,墓后的纪 功坊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墓旁孙中山先生手植树苍劲挺秀。潘达微先生、邓仲元、杨仙逸、冯如、史坚如等革命烈士也安葬于此。园内还有黄花井、黄花亭、默 池、四方池、八角亭、黄花园及网球角活动服务区。
烈士墓园内除了72烈士之墓外,还有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之墓、陆军上将邓仲元之墓、被孙中山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的杨仙逸之墓、被孙中山称“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的史坚如之墓以及越南烈士范鸿泰之墓等。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陵园建设,筑起围墙,加强整治保护。196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宣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两次拨款维修,使浩气重光,1986年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黄花浩气”。
主要景点浩气长存
竣工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正门牌坊长31米、宽3米、高13米。门额上以花岗石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贴金大字。从词义上说,浩气就是正气。
七十二烈士之墓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喻培伦、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等100多人殉难,潘达微先生将收殓的72具遗骸营葬此地。
默池
建于1921年(民国十年)。默池正面正处在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经之道。游客走上拱桥,由于斜坡的作用,便会情不自禁地把头低下,就像低头默念,使人肃然起敬。
纪功坊
于1921年(民国十年)建成。 纪功坊由前后各72块青石叠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这些青石分别刻上当时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 ”。纪功坊上的横额,是12个字的篆文:“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闻名的革命党人 章炳麟书写。 献石堆顶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
红铁门石牌坊
公园南墓道入口。
黄花亭
建于1926年(民国十五年)。
黄花园风景区
四季如画,风景怡人。
龙柱
国民党安南党部于1926年3月(民国十五年献造)。用闻名的连柱青石雕刻而成,高3米,柱身为倒卷的青龙,柱底为鲤鱼跃龙门。这对龙柱,体现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磅礴气魄。
四方池
建于1921年(即民国十年)。当时民国菲律宾埠中国国民党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同敬献。池壁上刻着七十二烈士庐塘基(意思是房舍,有池塘)。
孙中山手植树
它出自孙中山先生手泽,是黄花岗墓园繁多的树木中最有历史意义的封植。1912年陵园初建时,两粤广仁善堂恭请孙中山先生手植松树四棵,这是仅存的一棵。
潘达微墓
潘达微,广东番禺人,1906年参加同盟会,三·二九起义失败后,他冒死发动广仁善堂收集烈士遗骸及以房契作抵押,购得东郊红花岗,是以秋日黄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从这以后,黄花岗之名沿用至今。
碑廊
碑廊里是后人为纪念缅怀死难烈士所立的碑。
紫罗兰网球角
拥有两千平方米绿化面积的园林式西餐厅和茶艺室,内设国际标准的网球场。
七十二烈士黄花岗所埋尸体共72具,故后人便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相当,但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国11年(1922年)春才完全查出,乃在黄花冈上勒石记名,下面是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籍贯:
广东人: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 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李柄辉,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 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
福建人: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焱,陈清畴,陈发炎
广西人: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钤,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人:秦炳,喻培伦,饶国梁
安徽人:程良,宋玉琳,石德宽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经3个月的筹划预备,黄兴于8日在香港召开统筹部发难会议,将在广州举事的时间定在13日,并拟分10路进攻。由于温生才行刺孚琦,广东当局加强了戒备,加之部分款项、枪械未到,原定计划被迫延期。
23日,黄兴潜入广州,成立起义指挥部。广东当局已风闻起义,加强了防御,并大肆搜捕革命党 人,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26日晚,黄兴召集会议仓促间决定起事。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大 队亲随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东奔西突,终因兵力严峻不足而溃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杀,死难的同盟会会员著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Google
 
上一篇: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下一篇:西樵山游记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51]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63]
 · 北京大观园 [3647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1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49.219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