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广东省 >>广东综合旅游信息

英西峰林走廊-彭家祠-佛岗上岳古村
  发表日期:2009年12月10日  共浏览629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忘了是上个星期的哪一天,从《广州日报》一个不太显眼的角落,看到有一篇关于英西峰林走廊的介绍文章,才忽然想起我前年秋天曾经去过这个交通不那么便利却十分“养眼”的地方拍PP。

随之心中不禁一惊:好像很久没在儿子更新换代过电脑里见到那次拍的PP了,这些宝贝到底放到哪去了呢?该不会一个不小心给删了吧。赶快一头大汗的在电脑里“翻箱倒柜”,还使劲在大脑中回忆。这样的折腾了两天之后,才终于在移动硬盘中把它们给找了出来,真悬啊!

先来一段从网上摘录下来的介绍:

英西峰林走廊位于英德市区西南60多公里的九龙、明迳、岩背三镇一带,这里密集分布着上千座石灰岩山峰,是广东省最密集的峰林游廊。

峰林,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进行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英德的地质地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包括石芽、石沟、石林、峰林、溶洞、地下河等,而英西走廊这一段则以峰林为主。
据地质学家推测,约两亿多年前,英西一带是一片汪洋,沉积了许多厚重的石灰岩,经过各个时期的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岩石露出了地面。约200万年前,由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侵蚀,无数石峰、石柱、石笋、石芽拔地而起,形成了今天英西千姿百态的峰林奇观。
英西峰林,与广西桂林的石林、云南的路南石林、湖南湘西的张家界、广东肇庆的七星岩等地齐名,被誉为“南天第一峰林风光”。

到了英西,便会感觉是上苍眷顾,为这大地上安顿了这道地理、人文画廊。英西峰林走廊,它的牧歌田园、明山秀水、风土人情,不喧哗而觉怡神、不矫饰而见清丽。同是喀斯特地貌,粤西北英德市西南这段延绵20多千米的峰林走廊自有一段风情。

网上还介绍说:

大部份来英西峰林的都是摄影团、自驾游,双腿自由行的散客不多,镇、乡村内没有夜生活,错落的山峰跟桂林相像,但缺少桂林的灵气,但较桂林多了一份田园味。

 

我们那次是自己开车专程到这里来拍pp的。这里的景点很多,但我们的时间有限,所以去的地方不多。除了欣赏了沿途的景色之外,似乎只去了网上介绍的明径彭家祠(当地人称之为小布达拉宫),然后就转到佛岗的上岳古村去了。

网上是这样介绍彭家祠的:

彭家祠,位于明迳镇旁的螺山,始建清朝中期,建筑物依山势叠建而上,从山脚直至山腰,十分壮观。整个建筑物四周封闭,自成一体,仅有中间一条石阶为通道,且山背是陡壁、山脚是一条小河,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是当地彭氏族人为抵御土匪滋扰而建的防备性堡垒。登临祠的顶层,可远望四周的峰林风光。

也有朋友在网上撰文介绍道:

在不少的南粤游历中,宗族祠堂见过不少,但像(彭家祠)这样依山而建的祠堂却从未见过。整体建筑是一个面朝西南的封闭式小群落。从山脚至山顶共分三层,除了北面有一条至顶的石阶窄路,其余三面均临悬崖,带有明显的防御意图。
首层看起来是宅居。建筑材料依稀可辨分别为石灰石、青砖和泥砖,屋顶铺青瓦。大门用花岗岩石砌,门楣上楷书阴刻“明义知方”4个大字,周边衬绘花开富贵、松鹤延年等吉庆纹样。
二层为书堂。中厅内檐壁下修饰着山水、诗词等壁画。天井侧的三面墙也刻有梅、菊等图案。书堂在建筑群中最为古雅精致,散发脉脉书香。
最顶层的彭氏宗祠,采用了广府民居典型的硬山顶镬耳山墙。
事实上彭氏宗祠岭南特色明显,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当地的地貌特征和当时的乡土民情。而这,跟所谓的戏称“小拉萨”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倒不如直唤其名更来得自信和大气。

而佛岗的上岳古村呢,网上也有比较详尽的介绍:

上岳古围村位于广东省佛冈县的西部民安镇,北距县城27公里,东距106国道10公里,连接京广铁路,与英德、从化、飞来峡接壤,交通方便。民安上岳古围村是目前广东省规模最大,保全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上岳古围村尚未开发,就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游览。全村占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有村民4000多人,全村共有18个门楼,由十八“里”组成,现存最完整的是上、中、下归仁里以及朴山朱公祠。上岳村的每个里都有一口水井,并供奉着井头神,目的是保护全村的风水和龙脉。全村的十八口鱼塘分布在村中各里,除了养鱼,还为了防火,起着调整生态平衡作用,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上岳村是因岳山而得名的,在清远北江河飞来峡东10公里处有座岳山,岳山之水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潖江河,岳山上游为上岳,岳山下游为下岳。

上岳古围村始建于宋代,鼎盛于清代,是南宋大臣抗元英雄朱文焕子孙深居,距今已超过720多年的历史。

村子的建筑风格、特点与县内其他地方的建筑有不同之处,清一色古色青砖砌的清水墙,房屋山墙高于屋顶并呈上面半圆流线形飞檐滴水(俗称锅耳楼)。屋檐耳边刻有各种图案,这种锅耳外形看上去像明朝官员头戴的官帽,据说当时只有在朝廷做官的人才可以修建这种房子,平民老百姓不可以,哪怕你很有钱都不行,否则就要被处以砍头的刑罚。村四面建有东楼、西楼、南楼、北楼,它担负着监测和抵挡外来盗匪侵犯的任务。巷道以花岗岩石板条铺面,有中、横、侧之分,中巷最宽有6米,横、侧巷宽约2米。屋内天井用花岗岩石板条铺面,其他是用青砖铺地面。屋顶盖统一式的青瓦,且分天花瓦、接水瓦二层。盖瓦工艺别具一格,下层天花瓦平铺用于装饰,上层用于挡接排水。整个建筑群原有十八个门楼,现存较完整的有四个大单元,一个单元只有一个门口(俗称门楼)进出,其中有三个单元相连在一起,每个单元有四座小单元,每个小单元有四房一厅(四门归厅)、两间厨房、二个天井(俗称“五龙过阶”和“五龙过脊”)。整个建筑群坐落雅致,井井有条,保存至今仍较为完整。


从英德峰林至佛冈的路途不算近,且又是第一次走,不免会走些弯路,所以到达上岳村已是挨近傍晚的时分,只走马观花般的大约“浏览”了一下,太阳就下山了。

英西峰林走廊、彭家祠与佛岗上岳古村的风景以及民风应该都还属于“原生态”吧。晚霞照耀下的金黄色的稻田、稻田中忙于收割的农民和在一旁悠闲地吃着草的耕牛、山风里阵阵新鲜稻谷的芳香、宁静的山村之夜偶然传来的狗叫和晨曦中此起彼伏的鸡鸣、笼罩在晨雾中那小河的潺潺流水声和树叶上露珠的滴落声、河边洗衣的快乐村妇和彭家祠那几个可爱的小女孩,还有古村落清一色青砖黛瓦房和高低错落的“锅耳楼”、栩栩如生的雕梁画栋、灰塑彩绘、浮雕木刻等古物古迹、以及所到之处村民们那淳朴的笑脸,等等等等,无不令远离久住喧哗与倍受污染的城市来到这里的我们,有一种清新脱俗与久违了的亲切感觉。而这一切的存在似乎又应归功于交通的不便利,一旦高速公路开进“走廊”和村子,我想,这一切可能都将不复存在了。


向朋友梦回故乡学了一小手做视频相册的技巧,于是便将这次旅行所拍的照片做成视频PP了。还真挺好玩的.(凡图片下标注着“粤海农垦知青论坛”的PP,均为兵团网摄影高手的作品)

 


Google
 
上一篇:英德溶洞温泉-英西峰林走廊-老虎谷漂流观光
下一篇:广东省旅游景点简介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68]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77]
 · 北京大观园 [36503]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4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37.50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