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
发表日期:2022年5月24日 共浏览167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我们常说的“锅庄”是藏语“果卓”的谐音。“果卓”仍是圆圈歌舞的意思。“锅庄”分农区锅庄和牧区锅庄两种,农区锅庄流行在藏东昌都地区,牧区锅庄(即牧民舞)流传在当雄、黑河、索县等广大牧区。 “锅庄”一词由来已久,赵尔巽等撰的《清史稿》(卷一百一,志七十六乐八)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是为番子乐。金川之乐……曰大郭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如十字”。此种描述的情况解放初期也见于昌都寺庙锅庄。所谓披各种黄蓝紫色带子实为彩色哈达,这实际上是一种礼仪祭祀场合跳的锅庄舞。 农区锅庄的结构分两大段,即从慢歌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开始时男女分别拉手成圈,轮班唱和,甩脚踏步。歌唱完毕齐声叫“哑!”顿时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热烈的快板中结束。从音乐上讲,快板舞曲往往是慢板歌曲速度的加快和旋律上的压缩。 “锅庄”的舞姿矫健雄壮,男子裤腿肥大,有如雄鹰的粗毛腿,舞蹈多模拟禽兽,特别是大鹰的形态动作,如鹰展翅,鹰跳,鹰盘旋等等,注重姿态和情绪表现。歌词中有“雪山哟,快闪开,我们展翅飞舞,江河哟,快让路,我们迈开舞步……”的豪言壮语,是藏族人民剽悍气质在舞蹈中的表现。 牧区锅庄舞的层次及表演形式和农区锅庄大体相似。但动作差异颇大,多胸前晃手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顺手顺脚是牧区锅庄的一大特点。
|
|
|
上一篇:拉姆夏卓
|
下一篇:果谐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