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人文北京 >>文化北京 >>古都风韵

北京曲剧寻“根”再现濒临失传绝技
  发表日期:2022年5月23日  共浏览169 次   出处:北京日报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本报记者 牛春梅

“雨顺风调,万民称好……”这些天,北京曲剧团办公楼三楼总是回荡着清越婉转的京腔京韵,引得人忍不住侧耳细听。这是“万籁清音——老北京子弟八角鼓专项人才培养”培训班的学员们正在练习群曲。

老北京子弟八角鼓是在清代满汉旗籍子弟间为消遣娱乐应运而生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子弟演唱的曲种都要使用八角鼓伴奏,所以人们称为“唱八角鼓的”。其蕴含的子形式包括岔曲、琴腔数子、群曲、牌子曲、单弦、联珠快书、拆活、猫儿俏、马头调、石韵书、北板梅花调、时调小曲等,表演需按照特定的程序、仪式依次进行。这些子形式中,单弦(含岔曲)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联珠快书已列入北京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其他形式则长期濒临失传。

北京曲剧团此次邀来北方昆曲剧院演员张卫东为学员们教授群曲,学员中既有北京曲剧团的演员,也有中国戏曲学院曲剧班的学员,还有普通的曲艺爱好者。说起一般观众并不熟悉的群曲,张卫东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虽然他们的表演还有瑕疵,但是一个月就能有这样的效果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他说,群曲这种形式已有几十年没有出现在专业舞台上了,这几年随着“子弟八角鼓”被慢慢恢复而重现舞台。“群曲是子弟八角鼓演出中的开场,唱词一般和酬神有关,它的歌者都是男子,形象不光要阳光,还要有一种傲气,年龄越小声音越好听,现在我们的学员也大都是未婚的年轻人。”在张卫东看来,“子弟八角鼓”这种演出是中国的室内乐、庭院音乐,“以前演出是在四合院里,垂花门做舞台,天棚起到拢音的效果,观众都坐在回廊里欣赏……”通过他的讲述,上百年前,四合院儿里,海棠花下,八旗子弟悠游自在的自娱自乐俨然浮现在眼前。

从三楼上到四楼,曲剧团的一间会议室里传出婉转动听的北京小曲。与楼上的全男班不同,这里的演员全部是女性,给她们教授北京小曲的是北京曲剧团老演员王晓莉。本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北京曲剧团艺术传承中心主任顾伯岳介绍,北京小曲同样是濒临失传的曲艺形式,王晓莉能够传承这种艺术形式也实属偶然。“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剧《那五》找到王晓莉为倪萍饰演的角色配唱北京小曲,从没学过北京小曲的她为此专门向曲艺名家白奉霖求教,学会了四五段小曲。”她因此成了为数不多会唱北京小曲的专业演员,今天得以向年轻人传承这个小众的曲艺形式。

北京曲剧正是在北京的各种曲艺形式滋养下长大,在顾伯岳看来,此次培训班也是北京曲剧的一次“寻根”。顾伯岳介绍,教学中采用讲座和授课两种模式,向学员教授原汁原味的京派风格曲目以及旧时票房礼仪、习俗等,通过多班教学、多地授课、学员竞技等形式,围绕群曲、穿心岔曲、联珠快书、拆活、琴腔数子、北板大鼓、时调小曲、换手联弹等艺术形式,使学员成为真正的老北京子弟八角鼓文化的传播者。目前,培训班教师与学员都在为将于6月中旬举办的《万籁清音·老北京子弟八角鼓》专项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汇报展演做准备,多个节目均已进入排练阶段,其中有些节目是近80年来首次恢复演出。


Google
 
上一篇:两个果子市:南鲜与北果
下一篇:顺治帝是否在法源寺受过戒?乾隆真封过法源寺的前门?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07]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24]
 · 北京大观园 [36442]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7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992.18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