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扩展(溱潼会船)
发表日期:2022年5月22日 共浏览144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清明节 扩展(溱潼会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清明节(溱潼会船)是有着800多年历史的特大型水上民俗活动。 溱潼会船之起源有:祭祀真武大帝说;明初朱元璋寻祖说;明侯必大抗倭说等。但多以南宋名将岳飞及义民张荣、贾虎在溱湖与金兵作战,而形成清明第二天溱潼地区百姓撑船祭祀阵亡将士,逐渐演变成撑会船习俗的传说为主。众传说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祭祀忠魂英烈,二是撑会船比赛兼民间文艺表演。 溱潼镇位于姜堰北郊,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典型的苏北里下河水乡环境。水乡人生产、生活离不开船,风里浪里练就水性和船技,因而有了每年的撑会船竞技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后,姜堰区溱潼镇及周边二百多座村庄千余供船、龙船、篙船、划船、拐妇船参加表演与竞技。活动程序为:选船,试水,铺船,祭祀,赴会竞赛及水上文艺表演,送头篙,酒会,唱夜戏。参与者及观众十多万人。祭祀是会船活动中的核心。当地有“早烧清明晚烧冬”之说。清明当天或提前一天各户人家均祭祀自己的祖宗,清明第二天则祭祀无名坟墓,祭奠阵亡将士。 溱潼会船形成于宋朝,发展于明清,兴盛于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文革”一度湮没,改革开放后恢复,1990年以来得以弘扬。溱潼会船集中反映了里下河地区稻作文化区域的典型民俗风情,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类学、民俗学价值,是一部活的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
|
|
|
上一篇: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扩展(雷允上六神丸)
|
下一篇:家具制作技艺 扩展(精细木作技艺)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