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旅中国 >>文旅辽宁

石碑地遗址
  发表日期:2022年5月20日  共浏览344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姜女石遗址各遗址点的发掘已取得丰富成果,其中石碑地碣石宫的发现最为引人注目。

  石碑地遗址(碣石宫)位于姜女石对岸的一处高敞台地上,其南墙已至海边沙滩。台地顶部平坦,东、西、南三面地势陡降,东侧有一条南北向的排水沟——墙子沟,西侧为村级公路,北边不远处坡地为瓦子地遗址,南为浩瀚无垠的大海。它是姜女石建筑群址中面积最大的一处遗址:南北长近500米、东西最宽处达300米,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现存最高的建筑基址海拔达12米。宫城墙体基础宽2.8米,基础上一般有宽1米左右的窄墙。房屋一般建在夯土台基上,结构大多为前堂后室式,即所谓“穿堂”才能“入室”。

  经考古发掘发现,汉代在碣石宫的废墟上又进行了重建,但范围已较秦碣石宫要小得多。这也证实了西汉武帝筑望海台的文献记载。由于距地表较浅,汉代建筑的保存状况极差,建筑的布局情况不是很清楚。

  秦碣石宫的建筑布局、建筑遗迹保存较为完好,出土了一批极富特征的建筑遗物,这在国内极为少见。由于秦代存在的历史时间较短,在全国范围内保存这么完好的秦代建筑如凤毛麟角。因此有专家说,要看秦的东西(建筑)就到碣石宫遗址。

  碣石宫的总体布局呈曲尺形,主体建筑主要集中在中南部。西部、北部为整齐划一的大型院落。各院落之间有门道相通:南部居中是边长42米见方的高大夯土台基,海拔最高达12米。围绕这个大夯土台西、北、东三面是几组较大型的宫殿建筑。各组宫殿建筑之间,各宫殿与中心大夯土台之间,均有廊庑建筑相连,曲曲折折蜿蜒不断。整个建筑的布局显得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气势恢宏的高台建筑

  中心大夯土台,边长42米见方,是大型高台建筑基址。相对高度也达5米。上面现存有宫殿及院落基础。其建筑基础分为两个部分:最下部是总基础,类似于后期建筑的“满堂红”。不同的是在院落部分仍留有余地,内填海沙:上部是宫殿和房屋建筑的基础。与下部总基础略有区别的是,院落部分的空地加大,基础范围缩小,收缩的范围正好是宫殿和房屋的檐廊部分。其宽度一般在 2.7 米左右。由基础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其上原应有大型宫殿三座,小型房屋四间。宫殿前后均有回廊和散水。台基的东、西、南三面现分布有壁柱,回廊地面同样有柱洞及础石。廊外有散水,并以长条形地面砖和空心砖残片镶边。

  台基的南面分布有东、西台阶,东西两面各有一侧阶。台阶宽3.3米,长2.7米,系用两排空心砖并排铺设而成。由台阶的构造情况分析,原台基高出院落地面达2.1米。由此可见当时的建筑是何等宏伟。

  考古人员还对其中的一个小房间地面进行了解剖。结果发现地面下铺有木炭和细砂层。具体做法是先在房屋的地面下铺垫一层厚约 0.3 米的木炭,经夯实处理后,又在其上铺垫一层厚约 0.1 米的细海砂,海砂上面才是房间的黄土地面。这种结构科学而又合理 , 是在海边这种特殊环境下最好的防潮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一座宫殿的北部有一个封闭的小院落。正是在这个不显眼的小院里,发现了秦始皇的厕所。其形制是在地面向下挖坑,坑口再用空心砖的残面对铺,类似于现在的旱厕。与碣石宫内的其它生活设施相比,厕所的构造并不讲究,甚至过于简陋,但这个发现却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它是目前在碣石宫发现的唯一有确凿证据的厕所。

  构造别致的沐浴设施

  在中心大夯土台的西北面,分布有东西并列的两个院落。院落的北部是房屋建筑,南部和西部均为廊庑。柱础石成排分布,间距相等,极有规律。北部房屋均由两个房间组成,内部设施比较特殊。不同的是,西部院落的房屋呈东西向排列,东部院落的房屋为南北向。由于两院房屋的内部设施基本类同,我们以东院内的房屋为例,了解其具体构造。

  考古人员按考古发掘规则,将南北向分布的两个房间分别编号为F1、F2。南部房间是F1、北部房间为F2。在Fl内先用地面砖砌成漏斗状水池,水池底部安置一大陶盆,盆底穿孔,孔下再承接排水管道,排水管道在地下一直通往北部 F2内;F2内是一个用陶制大井圈套接安置的渗水井,专门用以处理污水。在Fl 东北角也有一排水管道穿墙而过,通向室外。室外排水管头下又置一大陶盆,承接由此管道排往室外的污水。这种迹象表明,在室内东北角原应有洗手盆类的设施。屋内的水池则相当于现在的浴盆。

  从以上结构设施的做法分析,专家认为这两个院落及其内部设施,应属于举行大型仪式之前进行沐浴活动的场所。

  设计精巧的冰窑

  冰窑位于中心大夯土台上,由储冰窑、排水管道、渗水井三部分组成。渗水井在储冰窑的北面院里,两井呈南北向分布。

  储冰窖是在夯土台上先挖出井来,然后安置陶制井圈。井的直径约 1.l 米,现保存深度约2米多。井的底部用带漏孔的盘状陶器铺设。盘状器由三块组成,每一块形状皆略呈三角形,且中心部位的一端边沿下卷,有一定弧度。当三块合在一起时,弧度处便形成圆形漏孔。它们分别烧制而成,铺置时对接紧密,与井圈之间也是严丝合缝。漏孔下用陶弯头连接排水管,经由地下一直通向北部的渗水井。

  渗水井的做法与沐浴间的渗水井一致,深度在三米以上,底部为砂土性质,便于污水自渗。

  这套设施极具科学性,设计合理,又讲究卫生。文献记载,古人有冬天储冰以备来年三、四月份或其他节日举行祭祀大典时使用的习俗。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该设施与这一活动的关系相当密切。

  储冰窖的发现,为解决碣石宫的功能及性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完善的给排水设施

  规模庞大的碣石宫内,秦始皇既要安排祭祀沐浴活动,更需要洗涤饮用,这些都离不开淡水。1999 年 10月,考古人员在西部沐浴间的北面发现了当时的水井,共两口。这两口水井东西并列,相关的建筑设施呈对称分布。以已发掘完的西侧水井为例,水井处建有井房。从发掘的情况看,是先建房基后挖井。基础宽 2.8 米,四周封闭,中间留出四米见方的空间,然后用人工挖成圆形井圹,井圹上口直径 4.3 米,向下逐渐内收。当深度达4米时到了基岩层。从基岩层开始,井圹周壁竖直,直径为 1.5 米。在井圹壁上,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当时供挖井人员上下的脚窝。井圹内放置陶井圈,井圈直径 1.4 米,壁厚 5 厘米,高 35厘米。井圹与井圈之间的空隙以土填充并砸实。井口地面用地面砖铺成井台。

  考古人员在挖到5米深时井内水如泉涌,最终不得不停止了发掘工作。到现在井内的水非常清澈,品之甘甜爽口。

  与水井的供水功能同样重要的是,碣石宫的排水设施也相当完善。它采用自渗、内储、外排三种方法解决排水问题。碣石宫的院落地面均以红砂土和细海砂相间铺垫而成,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渗功能。尽管如此,对于一些高台建筑和大型院落来说,仅靠地面的自渗功能还远远不能满足雨量较大时候的排水需要,因此在中心大夯土台的正北,也是碣石宫南部建筑区的中心地带,有一个南北长50 余米、东西宽40余米蓄水池,经考古钻探得知,其深度比原地面低 1.2 米以上。

  蓄水池东、西、南三面均为周边建筑的围墙,沿围墙还有回廊迹象。北面有一个较大的夯土建筑基础,据分析有可能是亭、阁类建筑。由此可见修建此蓄水池真可谓一举两得,既解决了周围建筑的排水问题,又为碣石宫增添了一道起画龙点睛作用的风景。外排水是指碣石宫边缘地区的大型院落,一般都是通过设置在院墙下的排水管将院落的雨水由城里排往城外。当雨水较小时,自渗功能发挥作用;当雨水量较大时,排水管的作用无以替代,优势明显。

  总之三种类型的排水功能互为补充,构成了碣石宫内科学而又合理的排水系统。

  独具特色的建筑构件

  在碣石宫遗址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偌大的行宫里竟然很少见到日常生活用品,所发现的大量遗物多数都是建筑构件。

  这些建筑构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被放置在屋顶上用来遮挡风雨的,如筒瓦、板瓦、瓦当等;另一类是被放置于地面上的,如作为台阶的空心砖、用来铺地的地面砖等。

  板瓦的规格都较大。大者长70余厘米,宽50厘米;小者长55厘米、宽50厘米。厚度2厘米左右。筒瓦大者长约70余厘米,宽近20厘米;小者长55厘米,宽近20 厘米。筒瓦、板瓦正反面多有纹饰。

  各类不同纹饰的瓦当是碣石宫遗址最富特色的遗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夔纹大瓦当,当面饰以一种变形的夔龙图案,呈大半圆形。最大径52厘米,高40厘米左右。发现数量较少。此类瓦当目前仅在陕西地区有发现,如秦皇陵和眉县成山宫遗址等。属秦代皇家宫殿专用无疑。其它各类小瓦当,当面直径多在20厘米左右,分圆瓦当和半瓦当两种,纹饰以卷云纹为主。卷云纹多与其它纹样组合构成不同的当面图案,如有的与贝纹组合,有的与菱格纹组合。除卷云纹外,还发现了圆形树纹瓦当。

  以上各类瓦当均体现出明显的秦代风格,但具体到细部的纹样组合特征,则又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域性。加贝卷云纹是碣石宫的主体瓦当。数量较多。云纹线条流畅而又讲究布局的平稳与统一,在其它地区少见。

  瓦当纹样和形状不同,它们在建筑中的分布位置也不同。夔纹大瓦当一般发现于宫殿屋脊部位两端和关键部位的大门两旁,圆瓦当多分布于建筑的正面部位,半瓦当则位于建筑的背面或阴面。这种现象不是时代的差别,应属整个建筑的美学要求。

  空心砖一般长1.4米,宽 0.3米,高 O.18 米左右,表面均饰以菱格纹。此构件多作踏步用,有时也用于其它设施,如用它的残件来镶散水区的边缘部位,甚至用它作大型排水管的迎水区。

  地面砖,顾名思义是用来铺设房屋地面用的。形状为长方形,有大小两种。大者长48 、宽29 、厚2.5 厘米;小者长约27 、宽20 、厚 2.5 厘米。表面有的饰菱格纹,有的为素面。与空心砖一样,纹饰既起装饰作用,又可防滑。

  碣石之名最早见于《禹贡》,之后又见诸多个史篇。《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战国时魏国人托名大禹的著作,共1193字。记述上古时期的地理风物。《禹贡》记载:“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山海经》在《北山经》中记载“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战国策》记载:“燕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史记》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至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二世元年,东巡碣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碣,特立之石,东海有碣石山。”后来,北魏郦道元在地理著作《水经注》中记载:“碣石山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也。大禹凿其石,夹右而纳河。秦始皇、汉武帝皆尝登之。”今山海关附近地区,在西汉时期属辽西郡。“姜女石”的地理环境、外观形状等都与史籍所记的碣石十分近似。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在北征三郡乌桓回师的途中,曾有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句,所以可以推测,“姜女石”应是秦皇汉武时期的碣石。而绥中县万家海滨姜女石秦汉行宫遗址的发现,为姜女石即为碣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物资料


Google
 
上一篇:瓦子地遗址
下一篇:清昭陵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89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74]
 · 北京大观园 [3631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23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29.99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