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顺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宏敞,现寺院南北长233米(自牌楼至七间殿后墙),东西宽64米。院外东西两侧原有粮仓、僧房等附属建筑,现已无存。建筑布局和造型上,为纯汉族寺庙建筑形式,即“伽蓝七堂”式的传统布局。主要建筑在南北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呈南北狭长、四周封闭式建筑群形式。由南而北,中轴线上原有建筑依次为:牌楼、山门、天王殿、藏经阁、大雄宝殿、更衣殿、七间殿;东西两侧对称建筑为:山门两侧曲尺状僧房、关帝殿(西)、戏台(东)、五间配房(西)、五间门房(东)、钟楼、鼓楼、白塔、东西配殿、东西经房、廊房等。其中原钟、鼓楼已毁,现在原址复建,而白塔无存。
1972年12月15日,朝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佑顺寺列为地区级保护单位。
1988年12月2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1988年】100号文件《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佑顺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4月13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一百五十九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辽政发【1993】8号),其中,朝阳佑顺寺保护范围是围墙内及东、西、北墙外25米,南到牌楼以南35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是保护范围外30米内,建筑控制高度12米以下。
2005年成立朝阳市佛教文化博物馆,专门负责佑顺寺的保护工作。
2006年5月,佑顺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构成
佑顺寺的文物构成由佑顺寺的院落及院内现存建筑/构筑物组成,其中,院内建筑/构筑物包括:山门、西南角矩尺环房、东南角矩尺环房、伽蓝殿及戏楼、宗喀巴殿及戏楼、天王殿、西五间房、东五间房、藏经楼、西配殿、东配殿、西经堂、东经堂、大雄宝殿、西九间房、东九间房、更衣殿、七间殿、西北角矩尺环房、东北角矩尺环房、藏经楼前石碑2处、伽蓝殿前石碑2处、天王殿前石碑1处、更衣殿前石狮子2处、旗杆2处、水井2处。
文化价值
佑顺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乾隆、嘉庆以至光绪、民国几个时期的增建和多次维修,整个寺院在建筑风格和特征表现出不同时期的变化,存在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时代特征。其宗教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具有的价值,是佑顺寺文化价值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