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城墙位于广宁城内西北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明代东北地区重要卫城之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宁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宽北窄,南北长2公里,东西最宽处1.6公里,周长7公里。城墙平均高11.7米,基宽6米,顶宽5米,以条石作基,内石外砖,砌墙以石灰,中填夯土,以三合土铺砖封顶。墙顶外侧设有女儿墙及垛口。城墙四隅各设一角楼。开有5座城门,各门内均置有瓮城,内有马道可登城门之上,门上建有城楼。城墙西南段墙上原建有奎星楼一座。城墙虽被毁,但仍保留有一段378米的砖墙和一段1,250米的土墙。原城内建有不同时代的大小庙宇20余座。城内的双塔、鼓楼与北宁城南门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因此有“五门不正鼓楼偏,玲珑宝塔在两边”的说法,表现了先人建筑古城的高超技术。该城墙对考证和研究原广宁城的规模、布局和范围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考古价值。
考广宁城,旧为辽显州城所在地。显州城原为土筑,旧址在鼓楼以北,鼓楼即为原显州城南门所在地,其辽奉先县治所在城内。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显州山东县为广宁县,治所设在城内。元朝设广宁府于城内。元代末期,因战乱显州土城被毁。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改元广宁府路为广宁卫,并命指挥佥事王雄主持在辽、金、元古城旧址上重筑广宁卫城。之后都督刘真又包砌了砖石。后经明永乐、弘治、正德、嘉靖和清乾隆年间的重修和扩建,最后形成了广宁城的建筑格局。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修建“忠字塔、忠字碑”及“防空洞”等,拆除了部分墙段。1973年又将广宁城墙拆除,墙砖用以修建体育场。只保留西部一段378米的砖墙和北部一段1,250米的土墙,作为遗址加以保护。1976年4月,沿原墙基础修筑环城公路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