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长城位于凌海市板石沟乡下板石沟村小马口子龟山南坡至牛大沟自然屯东,此断长1830米。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段长城修建于明代正统七年,由王皋、毕恭主持修建。此工程历经数载得已完成,贯穿凌海市境内的辽东长城有六十余华里。竞管它经历了六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仍然比较完好的保存了从石沟乡下板石沟村小马口子龟山南坡至牛大沟自然屯东的这段长城。
凌海市境内的辽东长城总体走向为西南-东北,其建筑形式有毛石干垒墙、夯土外包石墙、山险墙三种。龟山长城是我市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辽东长城。长城墙体依龟山南坡而上,跨龟山山顶,沿着山北坡而下至牛大沟屯东。此段长城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黄土夯筑墙体,由龟山段辽东长城一号墩台起(龟山脚下)至山顶与二号墩台相接。这段墙体由于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踩踏,早期已经坍塌,形成了鱼脊形凸起。夯筑墙长约500米,宽约3米,高出山体20至50厘米。一号敌台为圆形,青砖砌筑外围墙,内填夯土。墩台直径5米,残高约2米,夯土层次明显。二号敌台为山石垒砌,同为圆形,直径5米,残高3米。第二部分为山险墙,起于二号敌台,至龟山主峰,与三号敌台相接。位于山梁之上。长约300米。主要是因地制宜,利用陡峭山石形成的天然屏障,作为长城墙体。第三部分为山石垒砌墙体,此段长城墙体起于三号墩台,过龟山山顶,沿山北坡而下至龟山脚下的牛大沟自然屯东而过。墙体为山石垒砌,残高1.5米至2米,底宽2.5米,上宽2米,此段墙体垒石码放整齐,十分坚固。三号墩台山石垒砌围墙内填黄土,直径5米,残高3米。在距三号墩台东侧5米处的山岩有1处直径约为20厘米,深约30厘米的臼石,在三号墩台的北侧7米处的石墙东侧有一山石垒砌长约4米,宽约3米,深约2米的蓄水池。
龟山长城是我市现存它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防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做出了贡献。它是锦州市境内的辽东长城保存最为完好一处,辽东长城的在我市境内三种建筑形式及与辽东长城相关联的居住址、石臼、采石场等生活配套设施在这里都有所体现,且在其它地方是不多见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再有,辽东长城它不仅是明代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也不仅是重要的文物古迹,它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物化成果,是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历史瑰宝,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1998年12月10日原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先生来我市调研时提出:辽东长城龟山段是辽西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它为研究明朝时期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及东北地区建州女真的活动情况提供了史料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