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旅中国 >>文旅辽宁

千山古建筑群
  发表日期:2022年5月17日  共浏览623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千山位于鞍山市东南17公里处,总面积44平方公里,素有“东北明珠”之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千山历史悠久,唐代称横山,辽代称白石山或室韦山,金、元时期称华表山、千山,明、清以后多称“千山”,又名“积翠山”、“千华山”、“千顶山”、“千朵莲花山”,以“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无处不幽”而著名,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组成四大景观,虽无五岳之雄峻,却有千峰之壮美,以独特的群体英姿,展示在辽东大地上。 

  千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统一,宗教文化是千山人文景观的主体,是东北地区佛教和道教的圣地,鼎盛时期有五大禅林、九宫八观、十二茅庵等40余座寺观,现今仍有寺、观、宫、庙、庵等23处。 

  北魏时,千山就有了佛教徒的踪迹;辽金时代,佛教更加兴盛,著名的“五大禅林”香岩寺、大安寺、祖越寺、中会寺、龙泉寺等已初有建筑;清代康熙年间以后,道教进入千山,鼎盛时有九宫、八观、十二茅庵之说。 

  2013年,千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山古建筑群,包括“五大禅林”(龙泉寺、香岩寺、中会寺、祖越寺、大安寺、)和无量观。 

  龙泉寺,位于千山风景区北沟中部,初建年代已无法考证,据寺内现存碑记,后山佛堂建于明嘉靖37年,东庵建于明万历25年,后于民国16年改为藏经阁。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修或增建,分别位于三层石砌平台和四面陡坡的坡顶上,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龙王庙、韦陀殿、禅堂、客房及僧寮等大小建筑20余处。 

  寺内布局以法王殿、大雄宝殿为寺内建筑的中轴线,两侧配置课堂、禅堂、斋堂;东侧高崖上建钟楼、藏经阁、凉亭;西侧高崖上建有鼓楼、西阁、小书房;南面峭壁上建弥勒殿,西北更高的山坡上建后殿、配房;山门在西南半坡上,有蹬道转折上升。 

  龙泉寺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法王殿和后殿。大雄宝殿,歇山式五间,建在第二层平台上,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三像,两侧塑天王、韦驮像。法王殿,歇山式三间,在寺院中心第一平台上,殿内置石雕涂金毗卢像一尊,背面置石雕观音坐像一尊,两侧塑天王像二尊。西阁,在法王殿西高崖上,硬山式三间,五架梁,小瓦、青水脊,明间装六扇门。山门,在龙泉寺西南角半坡上,歇山顶,单券门一间,前额刻“敕建龙泉”,旁刻“万历三十八年”,后额刻“金轮永镇”。寺内共有明、清、民国时期石碑十二通,摩崖石刻五处。 

  香岩寺,位于千山风景区南沟仙人台西香岩谷内,是千山创建最早的寺庙之一,寺内有元代皇庆二年(1313)“雪庵和尚金公塔铭”碑一通,是千山现存最早的古碑。据乾隆四十四年《香岩寺重修大殿碑记》载:“自隋唐间有雪庵出,大昌莲宗。”乾隆五十一年《香岩寺重修两配殿新增群房碑记》载:“千山香岩寺由来久矣,……及考东廊后金公塔铭,始知其起于隋唐之间,迄于今盖千百年矣 ”。后几经水火灾害,明代正德年间重建;又经清雍正、道光、光绪年间重修扩建,乃有今日规模。 

  香岩寺建筑分前、后两院,建筑面积737平方米,多为清代建筑。前院有接引殿、云水堂、客堂、斋堂等;后院有大雄宝殿,选佛场、禅堂等,共12幢42间。20世纪80年代以后,香岩寺经过重修和扩建,现在形成四层殿的格局。一层殿宇是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二层殿宇是西方接引殿、云水堂、客堂、斋堂等;三层殿宇为大雄宝殿、选佛场、禅堂等;四层殿宇是地藏殿,并新建了二层楼的功德堂,面积有1800平方米。 

  山门位于东斋堂南,三间,硬山式建筑,门外有石狮一对。天王殿为新建,殿内奉祀汉白玉精雕弥勒佛坐像。法王殿即西方接引殿,面阔三间,硬山式,前有回廊,殿前有石狮一对,东西两侧各有配房五间。大雄宝殿是香岩寺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式,前有回廊。殿外东西两侧原有配房三间,东为禅堂,西为客堂。地藏殿,面阔五间。 

  中会寺,位于千山风景名胜区南沟中部,因地处五寺之中,北有祖越寺、龙泉寺,南有大安寺、香岩寺,且昔年五寺僧多集会于此,故名曰“中会寺”。 

  据寺内碑文记载,“襄平南千山之山上,自唐敕建古刹有五,中会居其中。”明代隆庆三年“偶遭劫火,大殿荡然一空”,万历八年重修,后经清代乾隆十四年、嘉庆四年、道光二年、道光七年、道光二十六年、咸丰三年、民国时期重修、扩建,逐步形成现在的规模。 

  中会寺分上下两层殿,前殿临涧、后殿依山,布局精巧,整个寺院的建筑群都在砖石砌成的大墙之内。主要建筑有山门牌坊、天地楼、大雄宝殿、藏经楼、配殿、钟鼓楼、僧寮等,占地面积为500余平方米。 

  山门为三间四柱三檐式牌楼建筑,建于民国23年,民国29年重修扩建,两旁刻有对联“为涤尘襟寻宝刹,愿新庙貌焕灵光”,横额上书“中会古刹”四字。 

  天地楼(亦为韦驮殿),是中会寺一座特殊建筑,主要供奉天地神,分为上下两层,单檐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檐下有斗拱,施以彩绘。下层中部有一道拱门,门楣上有砖雕纹饰,门外书有“山门镇静”四字。上层殿内供奉弥勒和韦驮,亦称韦驮殿。天地楼两侧开有角门,角门外侧是钟、鼓二楼。 

  大雄宝殿与天地楼相对,面阔三间,为硬山式建筑,殿内供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东西配房各三间,均为硬山式建筑形式。   

  祖越寺,原名灵岩寺,位于千山风景名胜区北沟,无量观西阁的前崖下,西1.5公里为龙泉寺,相传始建于唐。寺院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主要建筑有正殿(释迦殿)、韦驮殿、胡仙堂、钟楼、鼓楼、东西配房、客室等,面积为390余平方米,均为明清时期建筑。 

  金代时(当时称灵岩寺)曾是皇家寺院,金世宗之母贞懿太后曾静修于此,并大起浮屠;据金代御史王寂的《鸭江行部志》及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祖越寺(灵岩寺)建筑有九圣殿、水殿、正观堂、蜇龙亭、石佛洞、凤想观、金利塔、颐和洞、八宝琉璃井、三台等。从1997年发掘的遗址上看,祖越寺建筑曾极其宏伟,有七个建筑群落,约有60余幢建筑。到元代,寺院趋于衰颓,不少殿宇坍塌。明代嘉靖年间,山洪暴发将大部分庙宇冲毁,只残留玉皇阁、万佛阁。明代隆庆年间选址重修殿宇。清代康熙年间道教传入千山后,祖越寺原有的无量观上院、玉皇阁和罗汉洞等10余幢建筑皆归道教所有,祖越寺屈居五大禅林建筑规模之末。后又经清代康熙、乾隆、道光等时期的重修扩建,及至清末,遂建有现今规模。 

  寺内有两口大缸,粗瓷缸胎、茶叶沫釉,为明代遗物;寺前有两座六角十三级实心密檐石塔,玲珑塔(北塔)、无幢塔(南塔),为金元时建筑;寺后西阁前崖石壁上刻有:明隆庆三年巡辽侍御题“独镇群岳”及竖刻“含泽宣气”;寺东百米处有一座1979年建的凉亭,因凉亭四周有四棵高大的松树,故名“四松亭”,又因其亭六角,亦称“六角亭”。 

  祖越寺建筑布局严谨规整。寺北是雄伟的弥勒峰,两侧延伸出小山脉,将祖越寺抱入胸前,形成“弥勒捧古刹”的巧妙构图。东有亭阁与古塔,西为古松托起的悬崖,寺院与自然景色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 

  大安寺,位于千山名胜风景区南沟中部,坐落于海拔600米以上的谷坳中,寺周群峰环抱,俗称高山古刹。寺内现存山门、前殿、大雄宝殿、后殿、钟楼、厨房、库房、禅堂、课堂、胡仙堂、碾坊、东西配殿等三十余间。 

  山门位于寺南侧金刚峰与璎珞峰之间,花岗岩砌筑,单檐歇山式顶,正脊雕有二龙戏珠纹、两端有螭吻,中有一拱门,门楣上横刻有“敕建大安禅林”,背面刻有“金轮永镇”。山门两侧砌有石筑挡土墙,山门外有一对石门神、石狮子。 

  大雄宝殿为硬山式建筑,砖石木结构,面积133平方米,正脊有砖雕纹饰和跑兽,大脊砖雕图案,斜脊砖雕跑兽,檐下有柱头,补间七铺作三重昂斗拱。回廊为六棱石柱,底部是鼓形柱石。殿内供奉泥塑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等。大殿外两旁各修配房三间,东侧是禅堂,两侧是客堂。 

  韦驮殿为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殿内供奉泥塑弥勒、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东、西配殿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 

  无量观,位于千山名胜风景区北沟,是千山内修建最早的一座道观,清代康熙早期,道教全真龙门派弟子刘太琳借助其俗家师弟乌将军之力,以沙河的土地交换祖越寺无根石以东地界,进而创建无量观。当时道观规模尚小,后经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年间的相继重修并不断扩大,形成今日的规模。 

  无量观的主要建筑群分为六部分,即山门建筑群、三官殿建筑群、老君殿建筑群、玉皇阁建筑群、西阁建筑群和东阁建筑群,共有殿、堂、阁、房等23幢,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此外还有“一台”、“二洞”、“三塔”,即聚仙台、罗汉洞、观音洞、八仙塔、祖师塔、葛公塔等。 

  山门为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门枕上雕有小石狮一对,门上方悬挂“无量观”三字匾额,两旁篆刻楹联“灵谷空青元鹤起舞,仙华隐秀天赖齐鸣”;进门后是一组院落建筑群,由斋堂、东、西耳房、东库房、茶房组成。 

  斋堂之上是三官殿建筑群,由三官殿、东配殿、西配殿、静身房、藏经楼组成。三官殿创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无量观的正殿,主奉天地水三官大帝,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无量观最大的殿堂,前有回廊、石柱。 

  由三官殿往东北拾级而上是老君殿建筑群。老君殿是刘太琳入千山后的早期建筑之一,始建于雍正年间,嘉庆九年重修,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门上悬挂“道教之家”四字匾额,殿内供奉三清像。殿东为静室。 

  再往东北向拾级而上是观音洞、玉皇阁、伴云庵。玉皇阁建造在一块巨大岩石的顶部,是无量观最高的建筑,创建于明代,面阔一间,歇山式建筑,造型古朴,阁内供奉玉皇大帝。玉皇阁之西是伴云庵,玉皇阁之北是清代乾隆年间人工开凿的观音洞。此处东、南、西三面沿崖倚石筑起半圆形护墙,内充土石填平、上用青砖铺地。 

  由山门往西南拾级而上,经“紫气东来”角门至西阁建筑群,建筑群位于在弥勒峰上。历经清代的多次重修、增建,现有慈云殿、东耳房、西耳房、钟楼、监院房、客堂、大仙堂等建筑,及南天门、木鱼石、罗汉洞等景观。主殿慈云殿又名观音殿、慈航殿,创建于明代,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殿内供奉观世音、子孙娘娘等。殿外明廊柱上挂有清代光绪九年的木刻楹联:“水界辽河山通华表历数代毓秀钟灵真乃东都胜迹,千峰拔地万笏朝天看四时晴岚阴雨遥连南海慈云”。 

  东阁是许信友大师为圆祖师遗愿,历时三载、耗资120万元,于1993年春建成。有主殿碧霞殿、配殿、丹房舍、护法堂、钟楼等建筑。 

  聚仙台是观门前下方山腰一块黑色大石,石上设有圆石桌及六个石墩,相传曾有仙人羽客栖集于此。南面石壁上横刻“聚仙台”三字,竖刻“震庚道人月潭题”。 

  八仙塔建于清康熙年间,六面十三级密檐实心砖塔,高约30米,是当时盛京将军乌库礼为其道兄刘太琳静坐修真而建,因塔周边有砖刻八仙浮雕而得名。祖师塔位于无量观山门外,花岗岩砌成,六面七级密檐实心塔,高约5米,为无量观开基始祖刘太琳之墓。葛公塔位于祖师塔南,花岗岩砌筑,六面七级密檐实心塔,是爱国将领张学良等筹款数万银元于民国22年兴建,为东北道教领袖葛月潭之墓。 

  无量观整个建筑依山随景而筑,殿宇房舍成阶梯状,层层而上,气势壮观,布局自然,结构巧妙。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之一,与沈阳太清宫、医巫闾山海云观同为东北道教三大宫观。


Google
 
上一篇:银塔
下一篇:小珠山遗址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70]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77]
 · 北京大观园 [36506]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4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51.172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