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旅中国 >>文旅辽宁

沈阳故宫
  发表日期:2022年5月17日  共浏览129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沈阳古城中心,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按照建筑布局和使用功能分为东、中、西三路,有各类古建筑114座,500多间。它始建于1625年,完成于1783年,从奠基到完成总共经历了近160年的时间。

  沈阳故宫是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皇帝兴建和使用的宫殿,清初时期被称为“盛京皇宫”。1644年,清政权迁都到北京后,沈阳故宫作为康熙、乾隆等皇帝东巡祭祖期间居住的行宫,又被称为“陪都宫殿”。至今,沈阳故宫已历经近400年的沧桑岁月,主要宫殿建筑都风貌依旧地完好保存。1961年,沈阳故宫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又以其杰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崇政殿

  崇政殿,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金銮殿。它的使用功能,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虽然建筑的面宽只有五间,但装饰却比同类建筑高贵华丽。崇政殿的屋脊和墀头部位,都有色泽鲜艳的五彩琉璃构件,檐下柱头各有形象生动的木雕行龙,龙头探出殿外,龙身保留在殿内,犹如六条神龙从大殿飞出,既显得吉祥喜庆,又体现出皇家大殿的尊严。

  清朝入关前的军国大计,有很多都是在这里议定的。1626 年皇太极继位初期为四大贝勒共执国政,他利用十年时间,逐渐削弱其他三大贝勒的势力,最终,于1636年实现 “南面独尊”。当年的称帝大典就是在崇政殿举行的,皇太极接受满、汉、蒙八旗大臣的朝贺,并将国号“大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十王亭

  大政殿的东西两侧,各排列着五座方亭,其中的八座也称“八旗亭”,加上北侧的左翼王亭和右翼王亭,合称为“十王亭”。这种建筑布局源于在清初政治中起重要作用的八旗制度。八旗是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当时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汗王对臣民的管辖都通过八旗来实现。最初,在1601年,努尔哈赤设立了黄、白、红、蓝四旗,后来随着归附人马逐渐增多,又加入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由此形成了八旗。同时还有两位翼王,每位翼王统领四旗。所以,虽然为八旗制度,但总共修建了十座亭子。这种因独特政治制度而形成的建筑布局,也成为沈阳故宫著名的特点之一。

  大政殿和十王亭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依照满族出征时常用的营帐形式建造而成,站在高处纵览全局,好像十一座蒙古包按照大小和方位,整齐有序地排列在殿庭中,有的学者称之为“帐殿式”布局,这也是体现骑射狩猎民族政权特色的重要特征。

  大政殿

  始建于1625年,俗称“八角殿”。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殿顶上装饰有与佛教宝塔相似的精美琉璃构件,殿身八面各装有6扇门而并无砖墙,基座采用须弥座形式砌筑。大政殿殿身通高19.2米,为大木架结构,榫卯相接而建,从里到外没有使用过一根钉子。八角形的殿顶象征八旗,表现出八旗组织在满族政权中的特殊作用,有着“八方归一”的喻义。殿檐下的金龙盘柱、木制斗拱和柱头兽面等装饰,分别体现着汉、蒙、藏不同民族的装饰风格。大政殿是多民族艺术融合的杰作,它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极高的艺术价值,现已成为沈阳市的地标性建筑。

  清初时期,每逢重要典礼时,皇帝在大殿就座,各旗官员则排列在本旗亭前,体现出八旗和君王的密切关系。1643年,6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随即大清军队的铁蹄便踏破了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清一代的统一大业。1644年,清朝入关以后,按照朝廷礼仪,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陪都盛京官员也要像皇帝上朝时一样,来到八旗亭前,面向大政殿内宝座行三跪九叩大礼,向皇帝祝贺节日。

  凤凰楼

  凤凰楼是皇帝居住区的主要通道,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年),为皇太极议事、小憩和宴会之所。凤凰楼高22米,是清代盛京城中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俯瞰全城的最佳处所,“凤楼晓日”被列为盛京城八大名景之一。在皇太极时期,炎热的夏秋季节里,皇帝和后妃们经常在楼上消暑纳凉,读书集会。清入关后,康熙、乾隆等皇帝东巡盛京时,每次都要登楼远眺,一览故都景色,并赋诗题词,咏物述怀。在凤凰楼正门檐下悬挂有一块“紫气东来”的金字匾额,它是由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表达了他对祖先宫殿的敬仰和赞叹之情。“紫气东来”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传说。据史书记载,令尹喜善观天象,一天登楼远望,见有紫气从东方徐徐飘来,便知有圣人要过关。果然不久,老子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令尹喜款待老子数日,请他著述,于是老子写下了《道德经》以传后世。后人因此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清宁宫

  在清朝入关前,皇帝并没有单独的寝宫,而是和皇后同住一室,所以清宁宫就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的住所。皇太极的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 1614年15岁时嫁给皇太极,生有三个女儿。1649年,哲哲病逝,与皇太极一同合葬在清昭陵,即沈阳北陵。她是清代历史上第一位行大礼、正式册封的皇后。

  在清宁宫的正面,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满族建筑的第二个特征——口袋房,也有人称之为“筒子房”,其主要的特征是屋门不是开在正中,而是开在偏东侧的一间,这样,室内西侧的四间就形成一个连通的整体,扩大了使用空间,也更适应过去大家庭同居一室的社会习尚。

  走入室内,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满族建筑的第三个特征——万字炕,也被称作“转圈炕”或“拐弯炕”。其中又宽又长的南炕和北炕供人们起居坐卧,西侧的窄炕则是供神祭祀的地方。大家现在看到的清宁宫室内陈设,就是参照清代皇帝在盛京皇宫祭祀时的情形复原的。满族人从遥远的狩猎时代起,就信奉一种原始的多神宗教——“萨满教”。萨满祭祀通常是以家族为单位举行,满族民间和宫廷都非常重视。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皇帝举行家祭的场所。入关后回到盛京祭祖的几位皇帝,仍要像他们的祖先那样,在这里恭敬地举行祭礼,现在室内墙上悬挂的字匾和诗匾,就是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亲笔为这里题写的。北炕东侧的这两口大铁锅,就是供祭祀时煮肉使用的,它们最晚从乾隆时期起就安设在这里,至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清宁宫东侧单独分隔的这一间,就是皇太极和皇后哲哲居住的地方。1643年农历八月,52岁的清太宗皇太极就是在这个房间里因病去世的,从而结束了他为期17年的统治。

  文溯阁

  乾隆时期为收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座藏书楼中的一座,也是清朝入关后沈阳故宫建筑中最著名的一处。

  文溯阁仿照浙江宁波范氏藏书楼“天一阁”的样式而建。外观两层,内部实为三层。文溯阁的屋顶、墙壁和门窗油饰,以黑、白、蓝、绿等色调为主,彩画图案也选用与书卷有关的素雅题材,在金色和红色为主调的宫殿建筑群中独具一格,形成鲜明对照。这种色彩方面的区别,主要由于藏书楼最怕失火,而金、红颜色都是火的象征,因此在这里尽量避免采用,而黑色代表水,文溯阁以黑瓦为顶,就是出于以水克火的用意。

  文溯阁建成后,即将总数达三万多册的《四库全书》入藏其中。乾隆四十八年,已经73岁的乾隆皇帝最后一次回乡祭祖,亲自入阁察看并在题诗中写道:“老方四库集全书,幸得功成庆莫如”,对自己为祖先宫殿完成的这一壮举十分得意。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收书最多的一部丛书,共收录上古至清代各种图书三千多种,七万多卷。乾隆时期组织数百名文人学士,历时十年才将此书编修完成。成书后共抄写七部,分别收藏在北京、沈阳、承德的皇家宫苑和杭州、镇江、扬州三座江南名城。《四库全书》不仅内容丰富,装帧抄写也十分精美,是举世闻名的国宝。在清末的战乱中,七部书中有三部被完全烧毁。文溯阁的这一部虽然幸存,却在民国以后几经辗转,最后收藏于甘肃省图书馆,与专门为它建造的文溯阁天各一方,成为东北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


Google
 
上一篇:旅顺博物馆
下一篇:清永陵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87]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32]
 · 北京大观园 [36263]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4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25.781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