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27项 包括兰考)
第一批 祐国寺塔(铁塔) 年代 北宋
地址:开封市顺河区北门大街210号
授予时间 1961.3.4
开封铁塔建于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八角十三层,高55.88米,因颜色近似铁色俗称铁塔。在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此塔被公布为"祐国寺塔"而不是"开宝寺塔"。祐国寺是明代铁塔寺院的名字,开宝寺是北宋铁塔寺院的名字,前后相差3、4百年,正因为此,在国内外重大正式场合引用开封铁塔的名字时,不能堂而皇之的用大宋皇家寺院"开宝寺塔"的名字,而只能用明代"祐国寺塔"的名字。
第二批 北宋东京城遗址 年代 北宋
地址:开封市
授予时间 1988.1.13
中国 北宋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区及其周围。东京城又称汴京。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北宋定都于此后,多次修筑。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战乱破坏。明崇祯十五年(1642)九月,"贼决黄河灌城,城破"。李自成利用泛滥的洪水,攻陷开封。自此故城大部被泥沙深埋地下,仅余外城残基址。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外城残基复被淤没。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开封市博物馆联合组成开封宋城考古队,进行了多次调查、钻探和发掘,初步揭示出东京城遗址的面貌。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批 繁塔年代 宋
地址:开封市 禹王台区繁塔西街30号
授予时间 1988.1.13
繁(pó)塔位于古城开封东南古繁台,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原名兴慈塔,因其建于北宋皇家寺院天清寺内,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俗称繁塔。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管所管理。
第二批 延庆观年代 元—明
地址:开封市鼓楼区观前街53号
授予时间 1988.1.13
延庆观,原名重阳观,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东北部,始建于元太宗五年(1233年),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庆观,是为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喆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的道观,与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常道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第三批 开封城墙年代 明—清
地址:开封市
授予时间 1996.11.20
开封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全长14.4公里,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
历经战乱和黄河泛滥,如今的城墙之下叠压着5层古城墙,虽历经多个朝代修复,其规模、格局乃至重要坐标都未改变。
为维护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城市总体风貌,当地政府自1994年始对城墙进行整修。按照文物保护部门的规划,陆续恢复西门(大梁门)、北门(安远门)、小南门(新门)3座城门。不久时间政府还会陆续修建曹门(仁和门)、宋门(丽景门)、大南门(南熏门)等。
第四批 山陕甘会馆年代 清
地址:开封市龙亭区徐府街105号
授予时间 2001.6.25
山陕甘会馆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居住在开封的山西、陕西、甘肃的富商巨贾在明代"开国元勋第一家"的中山王徐达府的遗址上聚资修建,成为旅汴同乡聚会的场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内徐府街。会馆由照壁、戏楼、钟鼓楼、牌坊、正殿和东西配殿等组成。又称"公所"、"同乡会馆"和"同乡会",整个建筑布满了砖雕、石雕、木雕,堪称会馆三绝。将佛教故事、传奇人物雕制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山陕甘会馆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第五批 焦裕禄墓年代 现代
地址:兰考县建设路北段
授予时间 2003.4.3
焦裕禄烈士陵园,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安葬的墓地。陵园位于兰考县城关北黄河堤顶上,紧靠兰考菏泽公路西侧,南跨五午千渠,占地约50000平方米,分堤顶堤下两段。1966年建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团中央等六部委确定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4月,焦裕禄烈士墓被国务院增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批 鹿台岗遗址年代 新石器时代至周
地址:杞县鹿台岗村鹿台岗小学院内
授予时间 2006.5.25
鹿台岗遗址位于中国河南省杞县,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9年,在鹿台岗出土了鬲腿、鬲当、陶片、骨针等遗迹,同年成为杞县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升级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至1990年,郑州大学考古专业86级师生和开封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鹿台岗遗址"进行了进一步发掘考察,发现此处存在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文化以及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 2006年,鹿台岗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鹿台岗遗址
第六批 尉氏兴国寺塔 年代 宋至明
地址:尉氏县人民路南侧
授予时间 2006.5.25
位于河南省尉氏县城关镇东太平兴国寺内。现寺已毁而塔尚存。六角八层楼阁式塔,通高30米,基底直径7.06米。塔身锥状,内外壁嵌砖雕佛像,约250余尊,砖雕佛龛皆呈方形,中间有圆龛,龛内浮雕袒胸佛像和观音像,有坐有立,线条流畅。塔刹为六角形伞状攒尖,上置宝瓶。外形酷似开封铁塔,故当为宋塔风格。
第六批 刘青霞故居(含开封刘家宅院、尉氏刘家大院、尉氏师古堂)
年代 清末民初
地址:开封市顺河区刘家胡同2号,尉氏县西大街
授予时间 2006.5.25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我国近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志士刘青霞女士而在开封刘家胡同大院的基础上建立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批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 年代 民国
地址:开封市顺河区明伦街85号
授予时间 2006.5.25
河南省开封市内前营门街。原是清末废除科举后开封第一所官办大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河南起义指挥部曾设此。1925年,萧楚女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设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于此。1936年改为开封高级中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2年,是在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的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的,当时全国创办此类学校的仅有三所。
第六批 朱仙镇清真寺年代 清
地址:开封县朱仙镇老虎洞街
授予时间 2006.5.25
朱仙镇清真寺是河南省开封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于明代河南省开封朱仙镇东南隅的老虎洞街地区。清真寺总面积为9000多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典型的清代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风格。寺中有山门、厢房及大殿等。
第六批 开封东大寺年代 清
地址:开封顺河区清平南北街7号
授予时间 2006.5.25
是河南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俗称东大寺。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明代规模宏大,至清末衰落。今寺朝东,三进院落。大门面阔五间,三明二暗,门楣悬挂"回族东大寺"匾,左右为廊房。右廊房内现存明代阿拉伯文《可兰经》石碑及清康熙年重修寺碑。
第七批 相国寺年代 清
地址: 开封市鼓楼区自由路西段36号
授予时间 2013.5.3
大相国寺位于开封市中心,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国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占地达500余亩,辖64个禅、律院,养僧千余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水浒传》描写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就发生在其所辖之地。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目前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
第七批 朱仙镇岳飞庙(含关帝庙)年代 清
地址: 祥符区朱仙镇岳庙大街北
授予时间 2013.5.3
朱仙镇岳飞庙,俗称岳王庙。庙址在河南省开封市西南二十二公里朱仙镇上,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70年)秋九月。该庙占地二十七亩,座北朝南,外廊呈长方形,三进院落。经明、清多次整修和重建,整个殿堂恢宏壮严,碑亭林立,刻绘塑铸,丰富多彩,曾吸引于谦、乾隆皇帝、杨成武、朱穆之、***************************等历史名人到此赡分留墨。与汤阴、武昌和杭州岳飞庙统一称为全国四大岳飞庙,享誉中外。
第七批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旧址年代 1930年
地址: 开封市顺河区东郊乡羊尾铺村
授予时间 2013.5.3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位于开封东郊的羊尾铺村东,由罗马教廷传信部拨款修建于1930年。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是一所专门为培养天主教中国神职人员而设立的特殊高级学校,创建于1930年,1958年停办,前后历时28年,其间,河南天主教神职人员多系该院毕业,在我国天主教教内颇具影响。
这处建筑共计占地57亩2分1厘。四周有围墙为界,大门位于整体的偏西位置,亦为古典式。大门西侧各有传达室一间。从大门向北为广场,作为修生体育活动的场所。主体建筑位于中央部位,为一座呈椭圆形的二层楼房。南北31.45米、东西75.58米。大小房间为190间,其建筑面积为2376.99平方米。楼的正面大门为古典牌坊式,上有竖立的雕刻文曰"河南总修院",旁边小字为"北宋大花园故址"。为开封当时名书法家关百益的手笔。进入楼内为一宽敞的庭院,种植石榴、榕花、松柏、无花果等树木。在楼的上下二层均有宽约3米的外走廊围绕全楼,一楼的四角各有楼梯相通。正楼正门相对的楼北向开一小门有走廊相通约十余米为一小教堂。教堂计15间,建筑面积为301.7平方米,可容二百人左右参加宗教仪式。全楼仅有南北两门可供出入。总的来说这座主体建筑内部为西式装饰,天花板、水泥地面。电灯的线路系暗线。
电影《孔雀》在这里拍摄
第七批 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年代 1946年
地址: 开封市禹王台区民生街
授予时间 2013.5.3
国共两党黄河归故谈判,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举行的关于黄河回归故道的谈判。谈判开始于1946年6月,历时一年余并经多次反复于1947年7月最终达成了《上海协议》。
1938年6月,当日寇进逼中原的时候,蒋介石为了掩护其军队撤退,在郑州北部花园口扒开了黄河大堤,使黄河改道入淮,豫、皖、苏三省受灾地区达44个县、市,1200万人口,淹死89万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大浩劫。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又积极筹堵花园口,阴谋使黄河归故,充当40万大军,妄图达到"以水代兵",分割和水淹解放区之目的。
蒋介石集团迫于正义舆论的压力,答应就黄河归故的时间、程序及有关事项与中共谈判。首次谈判于1946年4月7日在开封举行。
第七批 启封故城年代 春秋
地址: 祥符区朱仙镇何寨村委古城村
授予时间 2013.5.3
启封故城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祥符区朱仙镇古城村,是春秋时期的古城,初名启封,后更名开封。如今只有西墙一段高7米、宽30余米的残垣。城墙下的夯层、夯窝和柱洞依旧清晰可见。在几次较大的水患中被淹,几乎使故城在地表上荡然无存。
在发掘启封故城的过程中,文物工作者重要的发现就是在其西南角老潭寨村发现的一方北魏墓砖,不但确定了启封故城的位置,而且揭示了荥阳郑氏的秘密 。"裤衩币"是战国时代的遗物,这古墓区应该是荥阳郑氏家族的坟茔 。启封故城的发现对开封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启封故城于1986年被开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 段岗遗址 年代 新石器时代至春秋
地址: 杞县高阳镇段岗村
授予时间 2013.5.3
段岗遗址在河南省杞县县城西南6公里段岗村北、黄岗沟南岸沙丘上,是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的古遗址。出土古斧、石凿、骨匕首。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5处是第八批全国文保单位 开封入选的项目
开封伞塔
开封伞塔位于禹王台区南郊乡干河沿村南 ,1956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塔系圆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高85米,上部设有3座悬臂式跳台,是国内著名的国防体育运动设施,也是国内最早、最高的跳伞塔,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伞塔建成之后,曾有数万人在此接受训练,还多次举办了全国伞塔跳伞大赛。1959年1月8日,我国运动员崔秀英、耿桂芳和郝建华,在这里以距靶心平均2.69米的成绩,打破了1957年苏联运动员创造的7.07米的1500米日间集体联合定点着陆跳伞的世界记录。开封还是跳伞运动的发祥地,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组织跳伞是在开封完成;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支参加国际跳伞比赛的队伍也是从开封走出国门的。开封作为跳伞运动的发祥地,建国初期组织举办了多次大型跳伞运动和全国重大比赛,开封伞塔作为这一时期跳伞运动仅存的历史见证,对研究建国初期我国跳伞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兴隆庄火车站站舍旧址
兴隆庄火车站站舍旧址,位于祥符区兴隆乡北部潘楼村陇海铁路北5米处,由站舍、站长住所、防空洞三部分组成。兴隆庄火车站舍建于1913年,由比利时所建,为比利时宫殿庙宇式建筑风格,俗称宫殿庙宇式站舍。兴隆庄火车站舍,1915年临时营业,1916年元月正式投入使用,时为票房和候车室。站长住所,位于站舍的西侧,始建于30年代中期,系日本人侵华进入中原时所建,时为日本站长办公及住宿所用,俗称站长住所,亦称站长院,其建筑风格为日式风格。防空洞位于站长住所的西侧,始建于30年代中期,由侵华日军建造。兴隆庄火车站站舍旧址不仅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历史,还反映出了中国铁路在三个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和重要性,见证了三个不同时期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历史的变迁过程,是我国铁路大动脉的历史的见证,是一部保存非常完整的中国铁路历史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
河南省博物馆旧址
河南省博物馆旧址位于龙亭区三胜街31号。1927年7月,为保护河南丰富的文物,在冯玉祥将军极力主张下,成立了“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会,馆址设在开封市三胜街。1928年5月,更名为“民族博物馆”,同年10月举办《民族模型陈列》正式对外开放。1930年12月1日,复名“河南博物馆”。日伪时期,河南博物馆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1940年更名为“河南省博物馆”。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迁郑州后,在原址成立了开封市博物馆并对外开放,直至1987年迁至包公湖畔。河南省博物馆原存规模宏大,分为前、中、后三进,前院为配套服务用房区,中院为展览用房区,皆中国古典园林式布局,建筑以传统砖木结构为主。后院为文物库房、办公、会议区,建筑以欧式为主,平面呈“回”字形布局。河南博物馆在开封期间,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结合完美,堪称吸收外来文化、洋为中用的典范。
龙亭大殿
龙亭大殿位于宋都御街北端,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高台建筑。龙亭大殿座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建筑通高26.7米(含台基),台基东、西、中三面设踏道可登临台顶,殿前正面设72级台阶,中有雕龙陛石。东、西踏道,曲折多变,极具情趣。龙亭作为六朝皇宫所在地,可谓是一处特色鲜明,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极高、体量庞大的高台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发展见证。龙亭大殿及附属文物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其包涵有中国道教文化、石雕石刻艺术和书法艺术。同时以龙亭建筑群为主体的景区风光旖旎,碧波荡漾、垂柳依依的潘杨二湖是开封市作为北方水城的代表,形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是开封市的象征。
大云寺塔
大云寺塔位于杞县宗店乡瓦岗村东北偶距县城25公里,始建于唐代,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重修。大云寺塔为青砖所砌,楼阁式建筑,七级八角形,平面呈正八边形,现高20.43米,塔基高0.65米,系仿木结构,层层出檐,逐层内收,榫卯相扣,严密坚实,造型独特。从第一层到第六层塔身内外壁共镶佛40余尊。大云寺塔造型独特,古朴大方,是豫东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塔之一,砖雕花卉及佛像精美细致,仿木结构斗拱,榫卯相扣,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是研究明代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遗存。
此次新增5处“国保”单位中,按照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有龙亭大殿、大云寺塔2处古建筑,河南省博物馆旧址、开封伞塔、兴隆庄火车站站舍旧址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涵盖了建筑遗产、教育遗产、军事遗产、铁路文物等遗产类别。5处“国保”单位的获批是开封市颁布实施《开封市文物保护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重要成果体现。下一步,开封市将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相关要求,及时完善“四有”档案,注重文物安全,夯实基础工作,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深化文博研究讲好开封故事,进一步发挥“国保”文物在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开封实际的文博创新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