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旅中国 >>文旅黑龙江

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1】
  发表日期:2022年5月10日  共浏览268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1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1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安宏 胡瑛

  “鲁日格勒”在达斡尔族语中可引申为“跳起来”,汉语译为“燃烧”或“兴旺”。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舞又称“哈库麦勒”、“阿罕伯”、“郎突达贝”、“哈根麦勒格”等,因地而异,是达斡尔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多为妇女自娱性表演,对生产生活中的采集、狩猎、动物等行为或事物,采用拟声、状形、达意、传情等手法进行摹拟,既有原始狩猎歌舞的特征,又有宫廷歌舞的痕迹。表演分“赛歌”、“对舞”、“打斗”三段,没有乐器伴奏,用歌曲或呼号来统一舞蹈节奏及舞姿。歌曲是黑龙江达斡尔族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

  2 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大兴安岭地区群众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关扣尼

  “吕日格仁”即鄂伦春族语“舞蹈”。黑龙江大兴安岭发掘并保护的鄂伦春族“吕日格仁”,大致可分为娱乐性、仪式性和宗教性三类,有“弓箭舞”(宗教舞蹈)、“篝火舞”(自娱性舞蹈)和“熟皮子舞”(狩猎生活舞)等几种。其动作一般都由慢至快,以抒情优美的舞蹈为开始,用激烈豪迈的群体性表演达到高潮并结束。无音乐伴奏,大多边歌边舞。“哲黑哲”、“加黑哲”等衬词是伴舞时人们高呼的节奏口号。

  3 满族东海莽式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孟秀霞

  “莽式”为满语舞蹈之意。清·杨宾在《柳边记略》中对“莽式”有描述:“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式。”满族东海莽式舞流布与传承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一带,民间俗称“九折十八式”,由男子和女子群舞的不同段落构成,舞姿轻盈,音乐优美,情节曲折,充满情趣,是满族舞蹈的总汇和基础。

  4 满族巴拉莽式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    

  满族巴拉莽式是萨满祭天、祭山仪式(即跳神)完毕后,由男女青年起舞直至深夜的群体舞蹈。舞者皆赤膊披发,男着皮裙持手铃,女着柳叶裙。舞蹈有8段,传承下来有“开门红”、“满堂红”、“二点鼓”、“整阵容”和“喜火乐”等5段。巴拉人属黑龙江满族的一支,祖居牡丹江西部张广才岭山区,以狩猎为生,清中后期才下山定居,保持着每年春季祭天、祭山的传统习俗。巴拉莽式充分反映了满族先民在远古时对自然、生命和生殖的崇拜。

  5 鄂伦春族萨满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大兴安岭地区群众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关扣尼

  鄂伦春族萨满舞源于本民族的萨满祭祀仪式,是萨满敬祭神灵保佑或祈求狩猎丰收的仪式性、祭祀性舞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传承的鄂伦春族萨满舞,是鄂伦春族聚集地延续并保留下来的传统萨满祭祀中的创世神话与原始歌舞敬神祭礼,将敬神、祈祷和娱乐包容一身。既有萨满个人别具一格的独舞,也包含观众随性而起的娱乐性群体舞蹈。

  6 赫哲族萨满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双鸭山市饶河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葛玉霞葛延伟

  赫哲族萨满舞是萨满教仪式中派生出的宗教舞蹈。分布于黑龙江双鸭山饶河一带的赫哲族萨满舞蹈,以萨满鼓击节伴奏,可分为萨满独舞、主祭萨满与助手的双人舞以及在萨满引导下部落众多成员集体参与的大型群舞等。赫哲族先人们笃信神灵,认为萨满是人神之间沟通的神秘使者,萨满能通晓天地并包治人的百病,故萨满舞成为本民族求神驱鬼、避邪消灾的重要仪式性舞蹈。

  7 达斡尔族萨满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郭德才吴文发

  达斡尔族萨满舞是一种宗教兼巫医性质的舞蹈仪式。由主神(师傅)和二神(徒弟)组成,若干人帮腔烘托气氛。主神和二神左手各拿一面神鼓,右手拿鼓锤边跳边唱边敲,众人帮腔。内容为祈求平安、求医问药、消灾祛病、占卜凶吉等不同求神愿望。达斡尔族萨满舞载歌载舞,表演即兴性强,不受场地大小、时间长短限制,舞蹈动作沉稳有力、粗犷奔放,颇具神秘色彩。

  8 满族萨满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泰来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郑玉萍张振海

  满族萨满舞是萨满教巫师在祭祀、驱邪、祛病等活动中的舞蹈,流传于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满族群众之中。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寓宗教与歌舞之中的萨满舞,成为满族人所喜爱的古老民族文艺形式。在节庆时刻,群众轮番起舞,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表现出满族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的主要内涵。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满族联谊会 代表性传承人:李晓燕

  流布于黑龙江省阿城满族聚集区的萨满舞,反映了满族先民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乞求上天给予幸福,感谢上苍恩赐丰收的深厚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界和各种动植物的敬畏,最终变成宗教祈求,完成其“万物有灵”民族信仰的建设体系。

  9 鄂温克族萨满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讷河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涂玉芝

  鄂温克族萨满舞是鄂温克族通过舞蹈来为生民祈福或驱邪的一种古老形式。主要包含萨满神歌神调和萨满舞蹈,二者统一于萨满仪式活动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神歌的歌词以祭词、祝词、咒词为主,内容很广,多即兴编词;神歌曲调简练,原生粗犷,神秘诡谲;舞蹈原始粗犷,多模仿熊、鹰、蛇、鹿等动物,祈天祭地,动作夸张、激烈、癫狂。萨满舞表演时,穿戴萨满服饰,如神衣神裙、鹿角帽、铜镜、腰铃等,手执神鼓神槌,神鼓(抓鼓)既是法器又是伴奏乐器。最初由萨满一人完成,逐步演变成大神、二神两人表演,也常有多人帮衬应和。

  10 赫哲族天鹅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同江市群众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吴玉梅齐艳华

  天鹅舞赫哲族语谓“胡莎德克得依尼”,是赫哲族最有影响的民间舞之一。舞蹈者模仿天鹅双腿交叉半蹲,双臂伸向两侧上下缓缓煽动,双脚向前缓动,犹如天鹅在水中自由荡漾;速度渐渐变快,双腿立起向后交错跳动,两臂向上飞舞,似天鹅相互追逐嬉戏。伴随表演,时而模拟天鹅叫声。赫哲族天鹅舞形象地展示出赫哲族人纯朴善良的品格。


Google
 
上一篇: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
下一篇: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2】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27]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3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82.81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