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旅中国 >>文旅黑龙江

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类
  发表日期:2022年5月10日  共浏览209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1 赫哲族伊玛堪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1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

  代表性传承人:吴明新(国)吴宝臣(国)葛玉霞尤文凤

  2 尤秀云尤文兰

  伊玛堪说唱是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口耳相授、世代传承的古老民间说唱艺术,流行于黑龙江省三江流域的赫哲族聚居区。说唱者“伊玛卡乞玛发”是不脱离生产劳动的民间艺人,表演形式为一人徒口说唱,无乐器伴奏。说唱内容包括赫哲族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萨满求神、渔猎生活、风俗人情和爱情故事等,具有鲜明的渔猎文化和地域特征。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是传统曲目,较长的能说唱10天至半个月。凡在讲述故事中加唱民歌、小调的曲目都属“小唱”类。因流行地和艺人的不同,唱腔曲调也各有区别。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说唱就成为该民族传承自己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习俗等的唯一形式,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活标本”。代表作有《满斗莫日根》、《安徒莫日根》、《希特莫日根》等。201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达斡尔族乌钦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1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色热(国)那音太(国)陶贵水何银柱

  达斡尔族乌钦又作“乌春”,是达斡尔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和富裕县等达斡尔族聚居地。乌钦本是在清朝年间由达斡尔族文人用满文创作并以吟诵调朗读的叙事体诗歌,后经民间艺人口头说唱表演这些作品,到清代后期和民国初期演变成含有“故事吟唱或故事说唱”之意的一个曲艺品种。传统乌钦用四弦(四胡)自拉自唱;现代乌钦说唱,常用民族小乐队。演唱的曲调除原有的吟诵调外,也采用叙事歌曲调和小唱曲调表演。

  4 鄂伦春族摩苏昆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1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河市艺术研究所

  代表性传承人:莫宝凤(国)孟淑珍

  “摩苏昆”为鄂伦春语“讲唱故事”,是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聚居区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演出形式以一人表演为主,徒口叙唱,没有乐器伴奏,说一段唱一段,说唱结合,既有长篇、中篇,也有短篇或长篇的片段独立成章的故事,多讲唱“莫日根”的英雄故事和自己苦难的身世。曲调的运用根据说唱故事的内容变化而变化,曲调有固定和不固定两种,且因流行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表演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授。

  5 东北大鼓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1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夏晓华(国)邱淑华李艳杰

  东北大鼓是广泛流行于我国东北三省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曾叫“奉调大鼓”、“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等,20世纪50年代定名为“东北大鼓”。“下江派”(又称“北城派”)东北大鼓,是东北大鼓五大流派之一,流行在我国黑龙江地区,曲调丰富,表现力强。以松花江为界又分为“江北派”和“江南派”两种,演唱的曲目、演唱的风格大同小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东腔”、“奉二板”、“慢西城”、“小悲调”、“四平调”等多种唱腔,既符合东北大鼓的板式,又不离原味。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伊春市戏曲剧院代表性传承人:黄庆知黄文波

  伊春东北大鼓是东北大鼓在黑龙江伊春的一支。以黑龙江省东北大鼓名艺人黄连江为首的黄氏家族把东北大鼓带到伊春林区,综合了奉派、南城派、东城派等东北大鼓的艺术特点,形成东北大鼓独有特色的“江北派”。表演者只需一面鼓、一把三弦即可。具有表演单一、曲牌丰富、明快大方、刚柔相济、表演环境灵活的特点。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方正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高春艳

  东北大鼓若水派是东北大鼓的一个主要流派,盛行于松花江流域蚂蜒河畔的尚志、延寿、方正一带,以行云流水的快板唱腔在东北大鼓中独树一帜。自清乾隆年间北京的“子弟书”艺人将其唱腔传入沈阳一带,汲取东北民歌小调等艺术元素,开创了深受民众喜爱、极具艺术魅力的“奉天大鼓”,很快发展到东北全境,成为后来所称的东北大鼓。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东宁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张淑霞

  东宁大鼓是东北大鼓的一个流派,主要流传于东宁县周边区域,始于清末民国初期,有近百年的历史。东宁大鼓它借鉴了奉天大鼓、西河大鼓等艺术形式,吸收了各类说唱艺术的精髓,是各种鼓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唱词通俗易懂,唱腔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东北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七台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杨孝华

  七台河东北大鼓流传在本地及依兰、桦南、勃利、林口一带,由奉调和东北靠山调组成。主要曲牌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奉口]、[反奉口]、[软口]、[奉二板]、[东腔]、[靠山调]、[垛子]、[流水板]和[哭迷子]等。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肇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刘孝荣韩玉学

  东北北派简板大鼓又称“江北梅家门”,主要流传在松花江岸以北地区,以大庆、肇源为活动中心。以演唱长篇为主,同时兼唱三国小段,内容大部分是民间传说的忠臣孝子、历史故事。道白、唱词结构变化多样,句子长短字数没有定式。在表演中可根据观众的情绪反映兴趣爱好、审美标准等即兴发挥,临场创作,以期吸引观众,活跃气氛。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双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赵德厚

  东北大鼓在双城市已历经五代传人,在长期演出实践中,吸收了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韵味甜美、高亢感人的演唱风格。有“奉调”、“东城调”、“南城调”和“西城调”等不同流派,特征鲜明,曾在双城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常东北大鼓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五常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高晓华

  五常东北大鼓又称“东北大鼓窝子”,起源于1860年前后的五常拉林河畔。最初是艺人操三弦自弹自唱,清末始有女大鼓艺人,并有琴师弹三弦伴奏。唱词文雅讲究,曲调华丽清雅,故事曲折迷人,与当地的粗犷民风形成鲜明对比。上世纪50年代五常地区学习东北大鼓的有数百人之多。

  6 东北二人转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1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

  代表性传承人:赵晓波(国)石桂芹(国)邓晓坤李凤武

  黑龙江“北派”传统二人转是东北二人转在本地区一个极有地域特色的分支流派,以其固有的地缘优势、语言特质、唱腔风格及舞蹈技巧等明显区别于辽宁、吉林的二人转,有着100多年的历史。不仅将冀东土语改造、发展成了黑龙江地方方言,还汲取诸多兄弟剧种、曲种的优秀曲牌、唱腔,注重拓展唱腔领域,唱腔音乐十分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其文学(唱词)、音乐(唱腔)和舞蹈(如“龙江浪三场”等)是最具有魅力、与众不同的精华部分。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绥化市北林区文工团     代表性传承人:徐德忠

  绥化二人转已流传130多年。经北林区二人转艺人传承发展,突出了唱功、舞蹈、手绢等绝活,特点是不温不火、动中有静、俗中见雅、丑中见美、雅俗共赏。唱腔采用一个段子多种唱法并吸收西河大鼓、河南坠子、东北大鼓、评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利用唱腔变幻角色,字正腔圆,韵味十足。演唱以情带声,层次分明,合理运用二人转十大主调与十大辅调。板式则抱板夺字,罗列合理,演唱不受板式规定快慢限制。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肇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韩明学韩淑梅

  肇州二人转是东北二人转在大庆市肇州县的一支,手玉子表演技法尤为突出。手玉子是二人转艺人在表演中自行击节所用道具,按拍节演奏。经几代艺人的传承发展,手玉子现有顶、撞、夹、抖、抛五种绝活和单、双、花、马、符5种节奏型,以及顶、撞、夹、抖、抛、双、摘、插、推、掏、单、铲、掐、卧、放、缠、线、纺、背、交、横、顺、豆、风、燕、老、五、赶、展、刀等30余种表演动作造型和技巧绝活,丰富了东北二人转的表演技法。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张野

  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一级演员张野是黑龙江“北派”二人转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以丑角著称,唱腔悠扬,化入人物逼真形象。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双城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黄启山姜永山

  双城二人转是黑龙江20世纪中叶传统二人转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表演讲究淳朴、深厚、大方,唱腔婉转动听,在黑龙江传统二人转中出类拔萃。

  7 绥棱二人转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1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绥化市绥棱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张金霞邵贵良

  绥棱二人转为东北二人转在黑龙江绥棱地区的一个支系,是黑龙江“北派”传统二人转的典型代表,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其保留和突出了二人转传统曲目的原创性,特别强调唱功。融合西河大鼓、河南坠子、东北大鼓、大口落子及评弹等曲牌,唱腔板式上有黑、红、顶、撞、撇,抢板夺字罗列合理。演唱不受板式规定快慢限制,可一段多唱。“小四平调”、“大四平调”的运用和上装用双扇、下装用一对手玉子的表演形式独一无二。

  8 北安二人转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北安市评剧团       代表性传承人:高志信

  北安二人转语言通俗,风趣幽默,唱腔高亢,大量吸收了东北民歌、大鼓、莲花落和梆子等姊妹艺术的精华,以民间二人转艺人“大彩霞”的甜美唱腔而名噪一时。舞蹈多来自东北大秧歌,兼容了当地民族民间舞蹈及传统武术等技巧。扇子、手绢的表演独具特色。

  9 齐齐哈尔木板书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郭志 安泰义

  齐齐哈尔木板书属说唱类曲艺品种,由一人表演。清中叶盛行于河北中部,20世纪40年代开始流行于齐齐哈尔周边,20世纪中叶曾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其大量吸收了评书的说口及表演技巧,唱腔类似于西河大鼓,融唱、念、打(木板与鼓)为一体。表演的主要器物为扁皮鼓和木板(三块板),演出时唱、说、打板相结合。

  10 评书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鹤岗市群众艺术馆           代表性传承人:陈崇敬

  评书《武林剑侠》是艺人陈崇敬从师傅陈同运早年所演评书《九义十八侠》演绎而来。共分4套800回,有《珍珠灯传奇》、《西北夺宝》、《血溅宫延》等。讲述清朝嘉靖年间皇官失宝灯,主人公陆小凤、马清风等人受宫延指派,在王爷朱载唇指领下,在民间江湖寻宝,最后擒拿朱成豪、严嵩等奸党,保护御王爷隆庆帝顺利登基的故事。陈崇敬说唱的《武林剑侠》属民间清口评书长篇,在北方流传的百余年中不断演绎发展,极富地域性色彩。

  11 山东快书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曲艺团有限公司

  代表性传承人:黄枫 宗成滨张树伟

  山东快书又名竹板快书,是汉族传统曲艺形式之一,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有百余年历史。演唱者一人手持两块竹板或铜板快节奏击板,以独特的韵诵体演唱。其强调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尤以情景描述的表现力著称,深受观众喜爱。黑龙江黄枫的山东快书表演感情充沛细腻,人物刻画鲜活,味正口甜,节奏流畅,在身段处理上吸收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老书新唱,别具一格。

  12 快板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桦川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樊万

  快板过去叫“数来宝”,亦叫“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由“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成。演出形式主要有一个人演唱和两个人对口演唱两种。快板书由数来宝演变而成。因沿用数来宝的击节乐器两块大竹板儿(大板儿)和五块小竹板儿(节子板儿)而得名。大小竹板儿合称为“七块板儿”。1953年由天津市著名快板演员李润杰创立,融合相声、评书艺术手段,丰富了数来宝原有的句式和板式,加强了表现力,在叙事咏物以外,增添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上世纪50年代风靡一时。代表书目有《千锤百炼》、《劫刑车》、《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


Google
 
上一篇: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2】
下一篇: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1】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51]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8]
 · 北京大观园 [3624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2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15日 星期三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88.281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