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旅中国 >>文旅黑龙江

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5】
  发表日期:2022年5月10日  共浏览248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41 金源青铜镜透光工艺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

  代表性传承人:徐子云王民褔

  青铜镜透光技艺西汉时已出现,民国初年,阿城铜匠王升挖掘研制出透光铜镜制作工艺。阿城为金代开国都城,故冠名金源。青铜透光工艺指在铜镜铸造冷却和研磨加工过程中,利用独特配比的金属,经手工制模、腊型、烘焙、浇铸、打磨、透光等10道处理工序,制成的铜镜在太阳光平行强光的照射下,能把镜背的图案清晰地反射到对面的墙上或白纸上,效果神奇。其工艺技术关键是金属配比、镜面厚度和研磨技术。

  42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中心

  冰灯历史悠久,近代黑龙江人就在冬季拿盆、桶等模具盛水冻成冰罩,内置油灯或蜡烛照明,相沿成习,流传至今。哈尔滨的冰灯冰雕以冰为材料,以水为粘接剂,运用砌筑、雕镂、浇冻和镶嵌等技法制作出各类冰作品。冰作品配置多种灯光后组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开合自然的景区,辅以多种手段,达到形、光、声、动的和谐统一,形成璀璨生辉的冰造园林。冰灯可分建筑、雕塑、盆景、书法等若干品种。

  43 冰灯冰雕制作技艺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道里区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艾辉 张永滨

  哈尔滨冰灯冰雕历史悠久,造型独特,声名远播,其主要传承发展地为哈尔滨道里地区的公园及江上,每年一届的冰灯冰雕活动也都围绕着该区域展开。如今冬天的哈尔滨许多地方都建造了冰灯、冰雕,并多次在国内外举行冰灯、冰雕的各类冰展活动,使冰灯冰雕技艺在世界各地普及传播,“哈尔滨冰灯”成了世界知名的文化艺术品牌。

  44 宁古塔彩灯制作技艺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马积瑞

  牡丹江宁古塔的马氏彩灯将民间工艺与宁古塔彩灯技艺相融合,博采众长而独创。宁古塔马氏彩灯的主要内容多是流传于民间的神话经典故事或传统民俗的吉祥图案,从创意到造型,从扎纸到绘画、着色等每个环节都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

  45 鄂伦春族斜仁柱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河市爱辉区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莫彩强

  “斜仁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汉族称之为“撮罗子”,是与鄂伦春族游猎文化相适应的传统建筑形式。其搭建十分简单:先用3根较粗的能够相互咬合的木杆做主杆,然后将6根带杈的木杆搭在主杆上,支成一个圆锥形架子,再用20多根“斜仁”(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架斜仁柱(伞状的骨架),在架子的顶端套上柳条,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夏可防雨,冬能御寒。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呼玛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孟淑卿关爱民

  “斜仁柱”是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时期,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圆锥形原始住屋,其便于拆搭,适合迁移不定的游猎生活。

  46 柳编技艺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宾县文化馆

  黑龙江宾县民间自清代起就有柳编手工艺人的柳编活动,一般为秋季购置原条,春季栽植至放叶后剥皮变为白条。工艺流程一是剥皮,二是浸泡,三是选料采底,四是起翘上模,五是去模上箍,手工技艺独特,手工制品精美。柳编产品主要有:簸箕、笸箩、花篮等10多种。

  47 古筝制作技艺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七台河华韵民族乐器制作有限公司

  代表性传承人:董向飞

  古筝制作技艺是我国一门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有近3000年的历史。古筝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古老民族弹拨乐器,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唐宋时有弦13根,后增至16弦、18弦、21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制作材料主要为紫檀、红木、楠木、色木、椴木、松木、桐木等。其制作复杂,工序依次主要为选材、造型、琴面及槽腹制作、配件安装、髹漆、打磨、定徽、安足、上弦等,基本靠手工制作完成。

  48 松明工艺制作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三合缘根艺家具厂          代表性传承人:宁玉民

  松明工艺制作是用松树的油脂制作工艺品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流程为干燥、构思、造型、雕琢、打磨抛光、配座、上漆烫蜡,讲究自然随形。松明技艺品既是艺术品也是很好的收藏品,承载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过去的回忆。

  49 燕尾榫技艺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七台河市经济开发区郝家木艺坊

  代表性传承人:郝常富

  郝家燕尾榫技艺是郝常富太爷郝广先延续祖上制木技艺而传承至今的一项郝家独门手艺。郝家燕尾榫发源于山西省太原市,1916年为躲避连年的灾难,郝家迁徙到现在的黑龙江省富锦县,并将这一技术带到了这里。1984年郝常富投奔亲戚来到了七台河新兴区,又把郝家燕尾榫技艺带到了七台河。目前郝常富又将郝家燕尾榫这一技艺发扬光大,成立了一家工厂,主要制作以郝家燕尾榫为主要特征的艺术产品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50 赫哲族传统渔具制作技艺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抚远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崔长城

  赫哲族传统渔具为撅达钩和铃铛网,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独有的冬季垂钓捕鱼工具。撅达钩采用鱼形钓具,利用鱼类生活习性而进行的垂钓方式。主要捕获狗鱼、鲶鱼、细鳞和哲罗等。铃铛网呈葫芦状,它是用一根木杆拴在网口上,放网于顶水流中,鱼入网内撞在网口附设的网线,网线上端系的铃铛就会叮当作响,捕鱼者即可收网取鱼。铃铛网捕鱼经过不断发展,捕鱼工艺得到了很大改善。在当地政府和渔业部门的重视和保护下,抚远至今仍有这种传统的冬季捕鱼生产活动。

  51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洪一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代表性传承人:洪丽君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装裱艺术研究会

  代表性传承人:王晶 梁均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艺术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其是完全利用传统手工工艺,以宣纸、绫绢、浆糊、国画颜料为材料,以鬃刷、排笔、马蹄刀、水油纸、酱油纸等为工具,通过特有的程序,包括洗、揭、补、托、全、镶、覆、装等内容来完成的书画装裱修复工艺。装裱的作品包括中国传统的册页、手卷、立轴、对联、镜片等,利用传统技术装裱修复的书画作品可达到平、软、薄、光的特点,使书画作品延年益寿。

  古籍修复技艺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图书馆         代表性传承人:徐景和

  古籍修复是指对破损的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古籍进行修补、整理和装订,恢复原貌的一系列工作过程。古籍修复主要采用中国传统手工技法,辅以现代技术,并遵循国家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在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框架下开展修复工作。古籍修复工作可以延长古籍寿命,对古籍保存和流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籍的保存和流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古籍修复技艺的存在和发展。


Google
 
上一篇: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4】
下一篇: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3】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52]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8]
 · 北京大观园 [3624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2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15日 星期三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78.125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