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duu)为“歌”之意。乌珠穆沁长调民歌是蒙古族在游牧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独特歌种,主要流传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和东乌珠穆沁旗。
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历经数千年而传承不断,并由于复杂的地理条件和部落传承形成了众多风格流派,时至今日依然与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无固定律动节拍的悠长节奏形式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显著的外在特征,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又以纷繁复杂、多彩华丽的“诺古拉”“塔希拉嘎”等装饰音技巧闻名于世。在蒙古族各个部落中,长调都承担着不同的民俗功能。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在乌珠穆沁部落的乃日宴会中,以《前世积福》开始,以《圣主成吉思汗》结束等都有着各自严格的民俗约定。
乌珠穆沁长调民歌的题材丰富,除了宴歌外,还有训诫歌、情歌、宗教歌以及表现崇敬自然、尊老敬贤的歌曲。其体裁分为“图林哆”和“育林哆”,体现了乌珠穆沁部落对长调民歌民俗限定和文化定位,代表性曲目有《前世积福》《圣洁的天空》《珍贵的檀香树》《绮丽的光芒》《圣主成吉思汗》等。
2021年,乌珠穆沁长调民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