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种简史:
流行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盘江流域红水河布依族聚居地区。这个地区隔江就是广西的田林、隆林等县。约在清代末叶,壮剧艺术由这一地区传入,布依族受其影响,用布依族语演唱布依族的乐曲,在八音坐弹、板凳戏、土戏布依彩调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形成。
据说布依戏有近200年历史。200年之前,安顺地区就流行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因其最初演出是在平地上表演,故曰“地戏”。安顺地区有“黔之腹、滇这喉”之称,不少村寨叫屯、堡、哨、卫、所、营,而地戏恰好出现在此地。他们先在军营中演唱,随着军营的扩展,移民的增加,地戏由屯军和移民传到贵州其他地区,自然也传到了布依地区。布依族接受了地戏演出形式,只是在演唱时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融进了本民族的音乐。为了适合布依族的需要,脸壳后来改成粉墨勾脸,演出剧目增加了文戏,这些文戏有汉族戏曲移植过来的,也有从流传的布依族叙事诗改编过来的,无论是移值的还是改编的,都突出了布依族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如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布依戏《祝英台》,是根据布依族叙事诗歌改编的,情节虽与梁祝故事相同,但人物都是布依族的,读书地点也移到了贵阳。江浙小曲变成布依族的山歌。
布依戏中还有一种“布依彩调”与广西壮族彩调“板凳戏”有着渊源关系。布依族集居地区之一的黔南与桂北仅一水之隔,在清乾隆前流传在广西、西林、隆林、百色、凌云、乐业、田林、旧州一带的彩调“板凳戏”接受了湖南“花鼓戏”和桂戏影响,逐渐由歌舞演唱形式变成了戏曲化的演出。
主要种类:
布依戏剧目有三类,即传统剧目、移植剧目和现代剧目。传统剧目包括源于“摩公”的经咒、古歌、傩仪故事、说说唱唱、民间传说故事、民间神话故事等所编演的剧目。其代表剧目如《三月三》、《六月六》、《王玉莲》、《张奉文》、《罗细杏》、《罗赫信》、《三聘村姑》、《人财两空》、《一女嫁多夫》、《金猫和宝瓢》、《吹睹嫖游之害》、《四接亲》、《打草鞋》、《王三打鸟》、《冯相宝马必肖》、《穷姑爷》等。这类剧目的戏话、唱词均用布依族语言,最具民族特色。
移植剧目大都来源于汉民族历史故事、唱本,以及其它剧种的移植剧目。代表剧目有《秦香莲》、《陈世美不认前妻》、《祝英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二下南唐》、《杨家将》、《说岳传》、《穆桂英》、《樊梨花》、《玉堂春》、《武显王闹花灯》、《王祥卧冰》、《董永卖身葬母》等。上述移植剧目经过长时间的艺术实践,己日趋完善,不论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关糸,都与布依族居住的地域环境和生话习俗有关,因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移植剧目。布依戏除反映布依族英雄斗争的内容外,占比重很大的是表现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追求爱情幸福的内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罗细杏》、《罗赫信》、《红康金》。
解放后,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布依戏观代代表剧目有《光荣应征》、《只生一个好》、《计划生育是国策》、《好媳妇》、《罗细杏》、《金竹情》等。(《罗细杏》是经原贵州省文化局局长蹇先艾参予修改并定名为《赶会》,后参加1984年在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会演时改为《罗细杏》。)现代剧目在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对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引进科学技术、拓宽乡民的视野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类剧目,题材丰富,比喻生动,语言诙谐,人物个性鲜明。它广泛地涉猎了布依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是非明辨,褒贬公正。塑造了布依族人民理想崇敬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布依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布依戏创作的智慧源泉,是布依人民珍贵的文化资源。
上述两类剧目均用“双语”演出,如在正戏演出前的“引子”、“定场诗”、“自报家门”等与表现剧中“规定情境”时,均说汉语,而抒情演唱、对话道白、插科打诨,即用布依语。
这种采用“双语”的表舞演唱并重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其移植戏之固定模式,充分地显示了在移植戏中浓郁有民族艺术特色和艺术特性。
布依戏受壮剧影响,但一百多年来经过布依族戏曲艺人的发展创新,唱腔与表演方法已具有布依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布依戏的形式与汉文化的端公戏及苗人跳端公也有关系。汉族跳端公和苗族跳端公都是由歌舞傩仪式演变为傩戏的一种。傩虽说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但一旦成为民间戏剧形式,就有了娱人的目的了,所以表演剧目多从民间说唱本和叙事歌中取材,表演时也分角色,有唱腔,有舞蹈、有音乐伴奏。汉族、苗族跳端公在清乾隆时就很盛行。与苗族杂居一处的布依族自然而然把它吸收过来变成布依族民间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用布依族的语言、歌舞、音乐、打击乐跳端公。
80年代中期,林用、坡生有两个端公班子,他们的表演就属此类。清代封建统治者在禁端公戏时,也同时禁演由端公戏发展变化而来的布依戏,就是一个明证。
经典剧目:
布依戏拥有剧目120余出。由于过去布依族没有文字,戏剧传播仅靠戏师口传身授,或用汉字记布依语音成本传世。历史上的劫难和老戏师的逝世,造成大多数剧本被毁、失传的状况。据统计,现存剧目仅80余个。
剧目分正戏、杂戏两大类,前者多系汉族地区流行的历史故事戏,如《琵琶记》、《玉堂春》、《乾隆马寨兴》等;后者则取材于民族民间故事,如《四接亲》、《一女嫁多夫》等。正戏道白多用汉语,唱段用布依语,杂戏则唱、白皆用布依语。布依戏虽吸收了汉族戏曲的部分表演程式,但仍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音乐曲调由“八音坐弹”发展而来,有〔正调〕(〔长调〕)、〔京调〕(〔起落调〕)、〔翻演调〕、〔马倒铃〕、〔八谱调〕、〔反调〕、〔二黄〕、〔二六〕等。主要伴奏乐器为尖子胡琴(公琴、牛骨琴)和朴子胡琴(母琴、葫芦琴),配以笛、短箫、木叶和三弦、琵琶、月琴等。打击乐器有大锣、大钹、鼓、木鱼、包包锣、小马锣等。
《穷姑爷》《人财两空》《罗细杏》全国夺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