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华民族 >>新疆民族风情

乌孜别克族民情风俗
  发表日期:2022年4月20日  共浏览160 次   出处:来源:喀什政府信息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乌孜别克族主要分布在喀什、莎车、叶城等县市,同维吾尔等族杂居,也有一些小的聚居村落。

  乌孜别克族源于14世纪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饮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元史上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乌孜别克族的先民很早就从中亚迁入新疆。元代,常有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人沿着“丝绸之路”经新疆到我国内地经商,其中一部分人途中便留居于喀什、阿克苏等地。

  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卡尔鲁克语支,与维吾尔语、塔塔尔语十分接近。其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多通用维吾尔、哈萨克语言文字。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节庆、文娱及其他风俗习惯方面,与维吾尔族基本相同。

  服饰:男女都喜戴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各式各样的小花帽,妇女在小帽外加戴方头巾。男子一般上穿滚花边的衬衣,外穿名为“托尼”的长袍(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腰束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喜穿色彩鲜艳、宽大多褶名为“魁纳克”的连衣裙,外穿黑色坎肩,也穿短上装及裙子,不束腰带。男女习惯穿平底皮靴,外加绒帮套鞋。

  饮食:喜食面、大米、牛羊肉及乳制品,最喜欢吃“库尔达克”(土豆炖肉)。用煮熟的肉切碎,加入皮牙孜、胡椒、酸奶子等,与米饭搅拌混合,再倒上肉汁而制成的“纳仁”,是最富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品。

  乌孜别克的传统住房为砖木结构的长方形平顶平房,也有像楼房似的名为“阿瓦”的圆顶房。墙上砌有壁龛,里面放置各种摆设和用具。取暖多用壁炉,也有在地下挖坑置炉取暖的。

  乌孜别克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音乐曲调婉转曲折,优美动人。舞蹈轻快而富于变化,传统的手鼓舞别具风格,引人入胜。乌孜别克族妇女善于刺绣、工艺精良。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子、兄弟分居,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主要在本民族内部通婚,也有与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严禁同胞兄弟姐妹和辈次不同的异性间结婚,但按照习惯姑表、姨表、堂兄妹之间可以通婚。如哥哥未结婚,妹妹不能出嫁;姐姐未婚,弟弟不能娶妻。

  乌孜别克族的婚礼别具情趣。结婚仪式在女家举行,白天女家用抓饭、糖果招待来宾,晚上按伊斯兰教规举行仪式。此后,新娘随新郎去男家。第二天,新娘要主办“胡吉尔克派克”(联欢会)。再过两天,新娘父母要举行“恰别拉尔”,即请新郎及其父母亲友等作客,并向新郎赠送礼物,新郎的父母为表示答谢,也要举行“恰别拉尔”,请新娘的父母亲友作客。在婚礼过程中,还有“请新娘”(由新郎的亲友将新娘请去作客)和“搬新娘”(新娘的亲友将新娘接走)等活动。


Google
 
上一篇:回族民情风俗
下一篇:柯尔克孜族民情风俗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20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04]
 · 北京大观园 [3653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6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39.06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