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藏民族主食的青稞是大麦的一种。由于它的籽实没有外壳,所以又称之为稞大麦、米大麦。青稞是藏族人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之大,占西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0%—60%,有些高寒地方种植面积多达80%以上。青稞籽实营养比较丰富,蛋白含量达15%左右。将它炒熟磨成糌粑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主要食品,携带和食用都很方便。用它配制的青稞酒是藏族人民最喜爱和最为普及的饮料。
青稞的秸秆质地柔软、营养丰富,是喂养牲畜的良好饲草。
在西藏,青稞的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按种子的颜色分,有白、黑、紫、褐等多种;按芒分有长芒、短芒、无芒;按生育期类型分有冬青稞、春播青稞及早熟、中熟、晚熟品种等。
藏族对青稞很崇拜,不仅将它作为一种敬神的谷物,而且还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相传远古时,藏族的祖先猕猴与魔女按佛祖指点在雅龙贡布日山结成伴侣后,生下的后代,因林中果实枯竭,生活凄惨。为此,观世音菩萨遵佛祖之命从须弥山取出天生五谷种撒向雪域大地,雅龙泽当的撒拉村成为藏族传说中的第一块青稞地。
传说为传说,据可靠证据证明,青藏高原是青稞的发源地。这是我国文物工作者1995年6月13日,在雅鲁藏布江北贡噶县昌果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考古时,发掘出土了农作物种子碳化粒千余粒。这些碳化粒经麦类育种家确认为青稞碳化粒。这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首次发现最古老的古青稞史前考古遗址。这个青稞碳化粒的发现使青藏高原的青稞栽培史由传说中吐蕃时期提前了近十五个世纪,表明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居住在西藏腹地雅江中部流域的藏族先民就已从事于青稞耕种。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作为我国第三大河的雅鲁藏布江“青稞” 为主栽作物的农业文明已形成。
现西藏博物馆里陈列的贡噶县昌果遗址出土的古青稞碳化粒,向世人有力地展示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藏民族的历史文化之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