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华民族 >>西藏民族风情

克西村青稞生产习俗调查
  发表日期:2022年4月20日  共浏览206 次   出处:来源: 张宗显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西藏贡嘎县姐德秀镇克西村,在西藏的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南岸。山南地区是西藏农业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有“西藏粮仓”的美称。在西藏的农业生产中具有代表性。

调查以克西村为主,同时走访了扎囊县的扎塘村和乃东县的卡朵村。写作时还用了一点别的地方的有关资料。

青稞,藏语名叫“耐”(nas),成品粮名叫“祝”,有时人们也称原粮为“祝”(Vbrug)。青稞按色分白、黑、蓝、紫、褐多样,按芒分长芒、短芒、钩芒、无芒数种,按生长期又分为“冬青稞”、“春青稞”以及早熟、中熟、晚熟青稞等等,都属大麦的一种,籽实没有外壳,所以称为“裸大麦”、“米大麦”。青稞是青藏高原居民种植的主要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播种面积大,约占西藏粮食作物的一半,在高寒地带则占到粮食的80%以上。

青稞的秸草名叫“散巴”(gzan pa),质地柔软,是很好的饲料。

克西村一带,青稞播种的时间是藏历3月5日开始,断断续续一直到月底。播种的准备从前一年的秋冬就开始了:头年秋收后,灌一次水,待稍干后,犁一遍地,临近冬天,再灌一次水,用一种叫“夏拉”(bshal la)的耙子耙一遍。“夏拉”为长方形木框,前后有两排木齿,齿长4寸。耙地时,用马或牦牛或犏牛牵引,人立“夏拉”之上。进入冬季后再灌一次水,保墒。转年春天,约在藏历年前后,用一种叫做“妥”(tho ba)的榔头密密地打一遍土垡。藏历年后上农家肥。克西村的农家肥,主要是骡、马、驴、猪、狗、鸡和人的粪便,其中唯独没有牛羊粪,因为这两样东西是当地的主要燃料,不直接用为肥料,烧过的牛羊粪灰,才用来垫圈积肥。向田间运送肥料时,将肥料装在牛毛袋子里,用毛驴驮载,运到田间的肥料,分成堆,用土盖住。至此,春耕的准备就做好了。

为了青稞的丰收,要举行多次祭神仪式。

藏历年初二祭水神,初三祭山神。2001年正月初二这一天,我们目睹了雅鲁藏布江边扎塘村祭水神的场面。这天一大早,村里的男性居民身穿氆氇藏装,来到江边,把过年的油炸食品供在一棵树下,树梢上挂满祈祷好运的经幡,他们相信风吹经幡,每一拂动,就等于诵经一次。过了一会,大家向地头的桑堆上,添些小叶杜鹃、艾蒿、糌粑、青稞粒和青稞酒。最后,众人背朝雅鲁藏布江,面向扎塘村所有的田地,站成一排,右手捏一撮糌粑,一齐高呼三遍“拉索罗!”即“祭神了!”同时将手中的糌粑抛向空中,仪式结束。之后,大家互相敬酒致意。一年中的每一杯酒,没有推辞的道理,你敬我喝,我敬你喝,在地边喝遍了各家的酒,方才家家扶得醉人归。

归途中,要到田间土地神位处献上过年的油炸食品,煨桑,祭祀土地神。土地神位,是用土坯砌成的一间简易小房,内无塑像,藏语谓之“杰康”(rgyal hhsng);所供之神谓之“杰布”(rgyal po),墙壁上涂着白色,表明所供奉的为善神,习惯上称之为“乡神”,亦即土地神。土地神庙前有一个土坯砌的上方下圆的炉子,下有火门,上有烟简,用于煨桑。

藏历1月21日,是个吉祥的日子,农人们在这一天举行春耕仪式。我们在山南地区乃东县卡朵村参加了他们的仪式。早晨,在村委会的田中央摆起藏桌和卡垫,桌前竖起九宫八卦日唐卡、经幡与红旗,九宫八卦图唐卡、经幡、红旗上系着哈达,桌上摆着油炸食品、切玛盒、青稞酒等献给土地神的供品。供桌前的农田里,用柏枝、艾蒿、小叶杜鹃、糌粑等材料煨起了香烟,藏语谓之“桑当(sang btang)”。祭祀神佛的烟供祭品,可译为“烟供”。若风吹火旺时,要用青稞酒压住明火,使其总是青烟袅袅,萦绕在田间,也萦绕在人们的心里。从寺院里请来的僧人坐在桌边的卡垫上,不停地诵经,祈求土地神保佑,青的得种,黄的得收。打扮得焕然一新的耕牛和手扶拖拉机早早地等候在地头。太阳满川时分,村民二三人为一组,结成祝福吉祥的队伍。女人捧着“卓素切玛(gro so pbye mar)”(五谷斗),端着青稞酒碗,男人举着哈达,端着青稞酒壶,相互祝贺。他们先给前额上戴有红缨子,颈项上挂着铃裆,打扮得很漂亮的耕牛献上哈达,把哈达拴在二牛抬杠上,还要在牛角和二牛抬杠上贴上三片酥油花,以示吉祥。然后给耕牛敬青稞酒。抓住牛鼻圈向上提,使牛嘴张开,往牛嘴里灌三碗青稞酒。喝惯了青稞酒的耕牛,舌头伸得老长,摇头晃脑地等待着,要尝遍村里各家的美酒——按规矩,每家每户都要向它敬酒,因为俗传这天是耕牛的节日。没有耕牛的人家,开来了手扶拖拉机,机器虽然不会喝酒,但礼数是不能少的,也为它献上哈达,在前面的横梁上,点上三片酥油花。做完了这一切,才轮到给耕牛的主人和拖拉机手敬酒。先请他们吃祝福吉祥的“切玛(phye mar)”,汉语也叫吉祥盒。每逢节庆,这是藏家人必备的吉祥物。它象征着主人家庭幸福、祥和、富裕、安宁。“切玛”为木制升形五谷斗,绘有吉祥图案,分两格,左格内盛有酥油糌粑糕,右格内盛满炒熟的青稞麦粒,其上插有五彩麦穗和“洛萨梅朵(即汉莱穗,其穗可泡出很好看的红颜色,中原有些地方家有喜事时用它在馒头上点红)”。各家的女主人轮番献上“切玛”时,被敬之人从“切玛”中取一撮酥油糌粑糕向空中挥撒三下,以示祭祀三界神灵,再取一两粒炒青稞放进嘴里,说一声“扎西德勒”,表示祝福。这时男主人还要向祝福他的人献上一条哈达,一样地表示祝福。最后才敬青稞酒。青稞酒盛在陶壶里,壶沿和壶嘴贴着酥油花,壶颈上系着哈达,碗沿上也贴着三片酥油花,酥油花和哈达都是吉祥的象征。这时喝酒,可以用敬酒人的专用银碗,也可以用自己怀里揣的碗,但“三口一杯”的规矩是不变的:饮酒前,先用右手无名指蘸点酒向空中挥撒三下,祭祀三界神灵后,先啜饮一口,添满,再喝,再添,第三次添满后,一饮而尽。能饮者“三口一杯”开怀畅饮,不善饮者也要用右手无名指蘸点酒向空中挥撒三下后抿一点碗中之酒,表示喝过了。喝到尽兴时,牛醉人兴奋,田间地头人声鼎沸,男人们扬鞭高呼一声“开犁!”扶犁轻轻从田间划过,女人们在后面撒种,表示开犁与播种。众人一起将公田种完,男女对面各站成一排,女人用八齿耙耙地,边耙边退,男人用铁锹平地,边平边进,然后,掉头返回,再来一遍,就种好了。种完之后聚集在一起,以桑烟火堆为中心,男女各半围成一圈,跳圆圈舞,藏语谓之“果谐”(Sgor gzhas),跳舞时,男唱女和,女唱男随,此起彼伏,其乐融融,舞着唱着时,还不断有人敬酒助兴,男人们非常潇洒地从怀中掏出碗来接酒,没带碗的人则用右手手心接酒喝,喝着舞着,尽兴而归。

举行过仪式之后,克西村的人就断断续续地播种青稞。在这里,青稞的播种面积占到土地的一半以上。春天里,首先播种的是青稞。轮到谁家播种,亲朋都来相助。来帮忙的,一般是亲戚和关系密切的邻居。主人要为来帮忙的人提供饮食,为牲畜准备饲料。来帮忙的人自带工具,只管干活。参加劳动的人要在地头吃两顿饭,喝几道茶。每干一小时左右,就要歇一会儿,在地头上围成一圈,席地而坐,喝清茶或青稞酒解渴,解渴不用酥油茶。主餐是酥油糌粑,里面还有细酪粉,食时香甜且脆,与酥油茶呷着吃,副食为猪肉粉条炖土豆白菜汤。扶犁的人最辛苦,单独享用主人为他准备的风干羊前腿。他将羊前腿放在腿上,用刀子一片一片地削着吃,还不时地呷青稞酒。人吃午饭时,牛也要吃东西,把青稞面掺到青稞酒渣里,捏成碗大的坨,塞进牛嘴里,喂上好几坨,让它慢慢地享受。劳动间歇时,人喝茶或青稞酒,给牛喂青稞秸草。

播种青稞,用的是传统的点播法,有两样专用工具,就是搅棍和氆氇袋。搅棍,长30厘米,宽5厘米,是将一尬木板削成双刃刀形的工具,藏语叫“搅播”。氆氇袋叫“搅贝”,是用羊毛织成的小口袋,本色为主,间有杂色,长27厘米,宽19厘米,有带,内装青稞种子。使用时,将带子拴在腰间,袋子吊在腹部,右手点穴,左手从袋子里抓一把种子,每穴撒几粒,抓一把大约点播60个穴,每穴以7—8粒为宜。每天早上,主人把种子拿到田间以后,打开袋子,从地里检一块白石或土块放进袋子里,藏语称这石块或土块为“酸朵”,意为“种子石”。放入袋内用青稞将“种子石”埋起来,不能让人看见。下午回家时,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将“种子石”埋在地里,习俗认为,这样做过福运就是自己的了。埋石的时间不能太晚、不能让天上的星星照见,否则就认为失去了福运。

每年第一天开犁时,有招运纳吉的逗趣活动,四个男人用锹把地里的农家粪堆摊开时,扬一锹,往前打一个滚,戏闹一番,逗得众人开怀大笑。爱开玩笑的人还不时地丢个土块什么的调逗别人,如果对方不示弱,便上前迎战,双方便摔起跤来,赢了的人认为今年我的运气比你好,讥笑对方一番后,使得意洋洋地吹着口哨,挥鞭开犁,两头牦牛拉犁,即二牛抬杠。其他人也随着干起活来,他们迈着悠雅的舞恣,唱着悠扬的劳动歌,挥舞着榔头抚平犁沟。置身此景,必生疑问:是在娱乐?是在劳动。是在劳动?是在娱乐。男人们唱之舞之整平土地时,六位妇女已在地头上站成一排,开始点播青稞,说着笑着,不时地戏闹成一片,全无劳累的样子,令人叹为观之。青稞,除了点播,还有点、撒混合的播法。在点播前,犁地的时候就在犁沟里撒一遍种子,待犁过整平土地以后,又在上面点播一遍,目的是多打些粮食。点播完后,就算种好了,不打土块,也不耙,茶碗大的干土块满目皆是。问其原由,答日:人少地多,够吃就行。这样点播的青稞出苗后呈束状,耐旱,且能防风,产量也高。秋收时,一束一把,很好拔。

克西村人在播种自家的好地时有一种“偷酒”的习俗。春播时节,家家备有上好的青稞酒。他们的地有优劣之分,轮到种好地时,情绪高涨起来的年轻人需要刺激一番,以示庆祝,就去偷别人家的酒喝。若偷到了,拿到地里大家一起享用,说明运气好,把别人家的福气偷来了,喜不自禁。也有“偷酒”不成功的时候,若对方早有防备,捉住偷酒人,用糌耙和青稞酒渣把偷酒入浑身上下及头上抹个遍,然后猛灌青稞酒,让他喝个够。等折腾够了,送给他一壶好酒,让其背回去与地里干活的人一起同乐。

青稞出苗后,在地边立一撂带草的土坯。向人们暗示这块地已出苗了,人不能踩,畜不得吃。

进入夏季后,妇女下地干活,不能光着上身,也不能光着头,必须戴头巾。否则要下冰雹。

藏历8月15日以后,进入青稞收获季节。进入收获季节以后,克西村人和西藏其它地方的人一样,要过一个庆祝丰收的“望果节”。“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合起来意为“转田埂”。望果节无固定的日期,根据各村的青稞成熟的时间确定。收割青稞的前几天择吉日举行,历时三天。节日期间,在青山绿水,丰收在望的景色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一齐庆祝一年中最开心的节日。第一天每家派一人到附近寺院请出佛像和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经卷。背上经卷,手持彩旗,抬着佛像和哈达所成的青稞穗丰收塔,到成熟了的青稞田头绕行,表示神佛与人同乐,感谢神佛保佑,一年中风调雨顺,青的得种,黄的得收。还有一层意思是:再过两天就要收割了,请神佛保佑,顺利收割完毕,颗粒归仓。当转田埂的队伍经过田间供土地神的“杰康”时,要往上面插经幡,煨桑,祭土地神。第二天在村中举行赛马活动。第三天亲朋好友聚会,喝酒,唱歌跳舞。第四天将佛像、经卷送还寺院后就开始收割了。

克西人收割青稞,地皮软活的地里用手拔,连根拔起。不好拔的地用镰刀。过去主要靠毛驴驮运,现在则驴驮与拖拉机并用。

青稞上场后,脱粒的工作过去是赶一群毛驴在上面踩,俗语谓之踩场。一边踩场,一边用连枷打,现在多用碌碡,马拉碌碡碾场时,要几次翻场再碾,还要辅助用连枷拍打。打场之后,用八齿耙、双齿本杈、推板等工具起场。起场完毕,在场边插一经幡,看经幡的飘动,判别风向,用四齿木杈扬场(拉萨附近的农村则用木锨扬场),将青稞粒与碎草分离,再用筛子和簸箕收拾干净,装在牛毛袋子里,用毛驴驮运回家收藏。踩场用毛驴也用牦牛,在日喀则地区用牛踩场时,还伴有好听的踩场歌谣:

踩青稞是牛的缘分,

劳动时候不要懒惰;

你的蹄子是铁蹄子,

望现在踩马上就踩。

达娃东杰母牛,

派你踩踏禾穗;

如若不去踩踏,

还回我的饲料;

望下比上还碎,

望粮比草更多。

拉萨市林周县农村有利用外地牦牛踩场的习俗。从前,每到秋季,那曲地区的牧民,用牦牛驮着盐巴前往农区交换粮食和生活用品,牦牛驮队来到农区,正是秋收打场的前夕,驮盐人卸下盐之后,一边放牧,一边等待青稞上场。青稞上场以后,农民就雇用牧民的牦牛踩场。打出了新粮食,与牧民就地交换。农民用青稞交换牧民的盐巴和酥油,交换过后牧民们就高兴地返回那曲牧区老家。

收藏青稞有专门的地方,过去一般在仓库的一角,用土坯砌成长方形粮仓,专门存放青稞。这种方法现在仍然有人使用,但更多的人则改用牛毛袋和塑料编织袋盛装青稞,码在墙边。家庭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人家,逛物资交流会时,从市场上买来用柳条编的圆形粮囤,囤上有盖,用来存放青稞,隔潮,防霉,好处很多。这种粮囤产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昌果乡。

收了青稞之后,一要做糌粑,二要酿青稞酒。

磨糌耙讲究季节。一般情况下,一年磨两次糌耙,藏历7月一次,来年2月一次。克西村的人认为,这两个月磨的糌粑味香好吃,这其中7月磨成的更好。磨糌粑前,先将青稞用水洗一遍,晒干后炒一遍,然后在水磨上磨过。村上有供村人炒青稞用的公房,只有一间,坐东朝西,三面环墙,一面敞着,北墙下有一排土坯砌的简易锅灶。一个火门连着五个锅眼。炒青棵用荆刺作燃料,这种燃料火硬。炒青稞时,将五个炒锅依次放在五个火眼上,锅里装上沙子,待沙子烧热后,倒入青稞少许,用一把活动本柄上的卡口卡住锅沿,上下翻动,由外向里依次变换炒锅的位置,等青稞爆裂后,倒入铁筛中,筛出沙子,留下青稞。炒好的青棵拿到水磨一磨,磨出来的就是糌粑。磨好的糌粑装入牛毛口袋,敞着口放在家中的仓库里,从仓库里取一些糌粑放在糌粑盒里。糌粑盒为本质,桶状,有盖,平时放在厨房中央柱子根下的桌子上,随用随取。

用青稞酿成的酒就叫青稞酒,藏语谓之“羌”,酒精度约与啤酒同,是西藏人不可或缺的饮料。

藏族民间普遍认为青稞是神的谷物,克西村里的人姑娘出嫁,上马下马都要在大门前摆一张桌子,桌子中央用青稞撒一个吉祥图案,用哈达将图案盖住,又在哈达上面放一袋青稞,家人背新娘出门后,让她站在桌面的青稞袋上,然后由男方娶亲人接走。到男家大门口,又是让她站在男家门口桌面的青稞袋上,待女方亲人的歌声唱开了男家的大门,才将新人从青稞袋上背进男家。

亲朋好友给新人的礼物中,必定要有一袋青稞。娘家人也要送青稞,这是新人的父母作为家庭财产的一部分分割给孩子的,表示父母为孩子成家立业做出了安排。

青稞和青稞做成的糌粑和青稞酒,贯穿在克西村人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几岁时节庆。婚丧嫁娶、新居落成、乔迁之喜、祈祷神灵种种场合都少不了青稞。关于青稞,克西人有道不尽的话题。相传远古的时候,藏族的祖先猕猴与魔女,按佛祖的指点,在雅碧贡布日山上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因林中的果实枯竭,日子过得很凄惨,这番景象感动了上苍,观世音菩萨不忍目睹,奏请佛祖恩准,从须弥山上取出五谷种子撒向人间,观世音菩萨撒下的种子落在了雅砻河谷泽当地方一个叫撒拉的村子里,长出了青稞,有了粮食,猕猴和魔女的后代才摆脱了困境繁衍下来。养育了藏族祖先的那块青稞地,就是泽当镇的撒拉村,这是西藏的第一块青稞地。这个故事,在山南境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贡嘎县地方志办公室的曲桑同志是克西村人,他讲述了小时候在村听来的关于青稞种子的故事有头有尾:当年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大唐文成公主进藏时,文成公主听说西藏人以牛羊肉为主食,没有粮食,人们的日于过得很穷,她想带些粮食种子进藏,又怕大唐皇帝不让带,就把青稞种于藏在阴户里带进了西藏。从长安到吐蕃拉萨,路途遥远,天长日久,青稞种子就长成了阴户的样子。文成公主带来的青稞种子,撒向雪域大地,这里的人们才有了糌耙吃,才有了青稞酒喝。日子富裕起来以后,有人开始糟蹋粮食,他们竟然用青稞饼打牛角为娱乐,打断了蚂蚁的腰;蚂蚁一气之下告到了文成公主那里。文成公主很生气,为蚂蚁主持公道,来到青稞地里,要把所有的青稞都拔掉,拔到剩下一株时,有一条狗急了,上前请求把这最后一株青稞留给它当口粮,公主起了怜悯之情,就答应了它的请求。现在我们吃和用的青稞,都是沾了狗的光,因狗而得富,有了糌粑吃,有了青稞酒喝。这也是西藏人特别爱狗的原因之一。

17

糌粑水磨房外景

18

新年春耕仪式全村人要一起庆贺   

19

扬青稞的妇女

20

磨青稞的妇女

21

炒青稞的妇女

22

青稞成熟季节村民和寺庙僧人在田头举行宗教仪式

23

马踏青稞场

24

劳动间隙人们在场头喝茶吃糌粑

25

贡布地区的水磨房

26

炒青稞

27

吃糌粑时把糌粑放入特制的皮囊内,倒入少量的酥油茶经过揉搓即可食用,有时也可直接放入碗内手抓食用。

28

在水磨房的年青人

29

烙饼的老人

30

寺庙僧人正在切用糌粑、奶渣制成的一种糕点


Google
 
上一篇:多样的藏族居住民俗
下一篇:藏乡茶话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42]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2]
 · 北京大观园 [36244]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2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23.43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