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山公园是全国百家历史名园之一,位于汉口解放大道1265号,始建于1910年。前身为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的私家花园,名曰“西园”。1927年收归国有,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汉口中山公园”。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创业,已成为集游览、观赏、文化、娱乐、饮食、游艺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是武汉闹市中的绿宝石,每年接待游人500多万人次。 武汉中山公园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水上面积7万平方米,是武汉市历史悠久的文化休憩公园。。绿地率91%,古树名木140株。景观功能分前、中、后区。其中西合璧的园林风景,淳朴隽永的人文景观,惊险有趣的游乐项目一直受到广大游人的赞誉。
公园大门,因修建地铁现已拆除。(据说解放前大门内有一座蒋介石骑马的戒装塑像,解放后拆除。)
棋盘山,原名狮子山,建于1913年,1928年公园扩建时命名为棋盘山,是华中地区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叠石假山。面400平方米,棋盘山用太湖石和片黄石堆砌而成,周边有六条石阶小道蜿蜒而上,山上高低错落,几许山峰跌宕有致。是上个世纪20年代人工叠山的精典之作。
双龙桥,建于1933年,以桥两侧各以钢筋水泥浇注之巨龙为栏,俗称双龙桥。1938年秋冬,占据武汉的日军将其砸毁,双龙不知所终。2001年,公园重建胜利门时,挖掘出部分龙身,遂依据当年照片和残留实物,用精铜替代昔日之钢筋水泥重塑双龙,置于原处。
四顾轩,1935年重建于原牡丹亭旧址,为长方形石混结构,以花岗岩砌成,该建筑极尽拱券和爱奥尼复合柱的罗马建筑特征,同时又与其周边的规则式花坛共组典型的西式园林风格。
松月轩,1930年初建,原为木结构四角小亭,1947年重修,为二层飞檐,定名为“钓雪亭”。1951年改名为解放亭。1984年重建更名为松月轩。依湖而立与对面湖心亭相互映衬。 茹冰,与其北面的假山同建于1930年。以后数度修缮,成为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游人每每依景而立,洞穿月门,其满目小中见大,情趣悠长的淋漓之景使之沉醉,1984年由文化名人巴南岗题名“茹冰”。
张公亭,由吴国柄工程师设计,其建设设计都是带圆形的。形状是圆的,房间是圆的,每层的回廊是圆的,四层上面的小拱顶也是圆的。这种圆形的建筑,给人一种肃穆的压抑。它是原市政府1933年为纪念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而建造的。亭高19.6米,四层石混结构,具有以圆形和穹顶为特征的意大利建筑风格。
日晷台遗址,日晷是我国古代计时的天文仪器,由咎盘晷针组成。公园日晷台建于1933年,乃全国公园首建,主要用于观赏,亦可计时。1938年日军占领公园,铜擀晷盘丢失,此后一直仅存日晷台基。1963年在原日晷台基山羊雕塑至今。 受降堂,建于1942年,原为大众会堂,后为提襟馆,来甘馆,张公祠。1945年9月18日,中华民国第六战区司令部在这里接受侵华日军第六方面军投降,故名受降堂。 落虹桥,始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51年命名为落虹桥,三跨石混结构。落虹桥以虬枝为栏,静中见动造型奇异,更以人在桥上行,情从景中取胜,故为历来工匠称道。
落虹桥的虬枝栏杆 湖心亭,1930年初建,为木结构四角小亭,名水心亭,1942年改建为湖心亭,以后虽屡经修缮,但基本维系外貌原状。1984年作家李尔重曾为其题名“灸心亭”。
映霞亭,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木结构树皮四方小亭,名为清风别墅,以后屡经修整,1950年改建为重檐桥亭,更名为映霞亭。2001年在原址按原样重建,全仿木结构。
雨亦奇亭,始建于1951年,原为文化亭,为文艺演出场所,后被人戏称为爱情角,是恋人相约之地,1984年由书法家黄松涛题名为雨亦奇亭。2001年于原址按原样重建。
雪疑亭 深秀亭,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树皮木结构圆形小亭,后屡经修缮,1984年重建。深秀亭原址为1928年建园时的国耻亭旧址。 飘香亭
胜春亭与铁索桥,铁索桥建于1964年,1988年重建,铁索桥长17米,宽2.1米与胜春岛相连。
胜利广场,1928年初建时为足球场,后为高尔夫球场。1938年日军驻园时改作“慰灵祭场”,日军一直在此处极其野蛮地屠杀武汉百姓。1945年后又恢复为高尔夫球场。1951年公园扩大建设时建为“人民会场”,1988年更名为胜利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