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湘阴――远浦归帆。现在属洞庭湖。
历史上,由于洞庭湖在不同时期的扩大或萎缩,湘阴有时处于湘江下游,有时是湘江入洞庭湖处,公元1080年,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序里“一道菱歌两岸闻”,应该就是指湘江穿湘阴城西而过。如今,站在县城漕溪港四周的仿古建筑“望江楼”上远眺湘江和洞庭,已看不到诗中的景物、意境,只有偶然过江的机帆船,发出不绝于耳的轰鸣声。
②橘子洲――江天暮雪。位于湘江下游。
据考证,橘子洲原来江心楼的位置就是江天暮雪所在。那时没有如今的车马喧嚣,冬日黄昏,江面上泊着一些商船,那一场纷纷扬扬的雪,直下得天地无声,人心缥缈,清绝无比。如今的橘子洲人声鼎沸,“清寒水气、萧疏落木”被规划的喷泉、成行的树木取代,感受宁静的江天,恐怕只有到两岸都熟睡了的深夜。
③昭山――山市晴岚。位于湘江下游。
昭山海拔185米,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序里,“依山为郭,列肆为居。鱼虾之会,菱芡之都。来者于于,往者渐渐……”写的,大概就是929年以前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从湘江水面上观看当时的繁华水运码头(今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处的易家湾集镇)烟雨变幻的景象。如今的昭山,已辟作省级风景名胜区,里面到处是活鱼店,剩下那一条因为风景不断修葺的昭山古道,1300多米,1947级石阶,植被繁茂。
④衡山――烟寺晚钟。湘江在此段刚出中游不远。
衡山城北的旧清凉寺与南岳衡山相距仅15公里,已毁,如今是冷冷清清的衡山县二中,重修于清代的清凉寺大雄宝殿,在1998年学校扩建教学楼时被拆除。新清凉寺,一座“递次三层”的钢筋水泥结构庙宇,建在县城西郊,面临湘江、背倚南岳的紫巾山巾紫峰上。站在寺庙三楼转角楼梯上,可将整个衡山县城以及周边的田野风光、湘江、老清凉寺旧址尽收眼底。暮色渐深时,有风拂来,僧人做起晚课,念经声、木鱼声、轻轻的钟声绵绵不绝,汇成一片依然脱胎换骨、而又似曾相识的烟寺晚钟。
⑤衡阳――平沙落雁。位于湘江中游沿岸。
古人认为“山到衡阳尽,峰回雁影稀”,候鸟到衡阳而返。这种大自然从容舒缓的美,现在很难找到了。衡阳市湘江沿岸只见采沙场,几乎找不到沙滩,更不用说芦苇、水草、虫豸。“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唐王勃),古诗里城市与鸟的绝美意境,如今城依旧在,雁却已不再来。现在去衡阳市回雁峰景区,小广场里只见刻有17只北归大雁的“雁壁”。
⑥O岛――潇湘夜雨。位于湘江上游与中游分界处。O岛也是湘江中游与潇水的汇合地,水分清浊两界。
从永州市零陵区的西北面,潇水河边一个沙石场找渡船议价,这是惟一的上岛路径。风雨飘摇时去,更能找回“潇湘一夜雨,江海十年云”(宋文天祥)的感觉。岛上保存最完整的古迹是清末“O洲书院”修建的一条长长的青石甬道,两旁的桂花树都是100多年前种下的。据说,岛上的树木植物有两百多种,康熙年间《零陵县志》记载这里曾经“竹木花卉,无一不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