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2006年05月,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宋太宗赵光义又“赦赐海会寺为额”。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有名。后损坏严峻,现存多为明清遗物。
景区内古建有建于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的舍利塔;建于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65年——1568年)的如来塔。有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大雄宝殿。另外还有钟鼓楼、四大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十阎王殿、卧佛殿、观音殿、文武圣神殿。寺内先存古建体现了唐宋直到明清各个朝代的不同建筑风格,特殊是被古建专家赞誉为“国之瑰宝”的琉璃悬阁宝塔,是中国楼阁式塔中的佳例。塔高五十多米高,八角十三层,在第十层向外在支出一圈琉璃悬阁,游人可登塔在此凭栏远望,一览太行美景。
“海会龙湫”:古为阳城八景之一。在寺院北边的大雄殿后有一股泉水,水位很高,水量很大。泉水从地面流过来,在这里从一个巨大的龙口中喷涌而出,泻入这个十角深潭,形成一道飞瀑,十分壮观。
海会寺,原先建有书院,相传王国光,张慎言,张居相,陈廷敬在此读书。阳城120余名进士中有68人曾在此读书。明清这里曾出现过一位大学士、三位尚书、几十名进士、几百名举人,是当时阳城一所辉煌的书院。 寺内现存五代至清代的碑额近百块,其中不少名人的诗文和手迹石刻。寺内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海会寺既是古刹名寺,又是书院学府,也是风景名胜。
你知道吗?“ 海会”一词,出于佛教有名典籍《华严经》。“海会者,乃以深广故意。”为佛经做注的人说:“海”比喻德高、数众。于是人们遂把许多高僧会聚在一起叫“海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