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北二环旁汇通祠内的郭守敬纪念馆,一侧是热闹喧嚣的二环路,一侧是幽静清雅的积水潭。7月24日,青青草文学社“北京寻遗:探访运河文化”文学采风活动的第二站,来到了这里。本期活动的主题是“与郭守敬穿越时空的对话”,特邀水利史专家蔡蕃教授、北京儿童文学作家马光复老师随行。
积水潭作为大运河北端最大的码头在当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积水潭曾经是漕运的总码头,元朝时的积水潭包括今天的前海、后海、西海三湖,每天川流不息地把来自江南的漕粮运到大都积水潭码头。这条河道不仅解决了运粮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南货北销,进一步繁荣了大都城的经济,盛况空前的积水潭充分显示了京杭大运河的活力和影响力。”水利史专家蔡蕃教授带着25名小会员站在西海岸边为他们讲述积水潭漕运的历史故事。虽是夏伏之日,但孩子们仍然听得津津有味。
谈起运河文化就必然要聊起1个人,那就是郭守敬。顺山而上就是郭守敬纪念馆,展厅陈列以《世界名人郭守敬·世界遗产大运河》为主,在专业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孩子们参观了纪念馆的主题展厅,深入了解了郭守敬一生的丰功伟绩及其在贯通京杭大运河中的贡献,感受了古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研究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尤其是最后一个展厅介绍了积水潭以及郭守敬大都治水的历史遗产对今天的作用与影响。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大运河这一流动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
孩子们在采风过后,以“穿越时空的对话”为题写下了自己的习作。他们有的与郭守敬爷爷对话向他求教探索过程中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有的穿越到了古时的漕运码头,与商贾攀谈;有的喊话今昔运河,让它诉说这千百年来的见证……
本期青青草文学社活动是通过参观让青少年儿童深入挖掘运河历史,了解运河知识和价值,通过写作弘扬运河精神,保护好运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