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魅力北京 >>文化北京 >>古都风韵

历史悠久的中华鼓舞
  发表日期:2022年3月28日  共浏览202 次   出处: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华鼓舞多以鼓谱丰富、情绪热烈、底蕴深厚见长,流布全国各地,影响及于全世界。《易·系辞》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之语,既形象地反映出中华鼓舞历史的悠久,又提纲挈领地道出了其主要功能。


花鼓(灯)舞

从原始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后世的流风遍及大江南北,华夏鼓舞始终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中华鼓舞形制多样,分布广泛,舞蹈姿态各异,种类千差万别,其中较为典型的形态即有腰鼓舞、蹩鼓舞、花鼓(灯)舞、木鼓舞、长鼓舞、扁鼓舞、铜鼓舞、龙鼓舞、扇鼓舞、黄泥鼓舞、象脚鼓舞、猴儿鼓舞、花鞭鼓舞、竹鼓舞、铃鼓舞、羊皮鼓舞等多种。

狮舞(白纸坊太狮)

北京的狮子舞有“太狮”和“少狮”两种,单人扮演的小狮子为“少狮”;有一人演狮头,一人演狮尾的大狮子称“太狮”。传统表演有十三套路,二十把活,有“小三样”、“长五相”、“单团式”、“对头”、“龙抱柱”、“香炉角”、“金钱章子”、“旱船大赶”、“戏水”等。白纸坊太狮最初是行香走会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后逐步独立出来,成为深受北京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它起源于北京宣武区白纸坊的太狮老会。据说这个著名的民间花会成立于清代乾隆五年(1740),同治九年(1870)白纸坊地区的大户李庭朴、陈子鹤出面重整太狮老会,两人先后担任会首。陈子鹤是工部火药局的四品官员,他参照紫禁城太和殿门前的石狮子重新设计了太狮造型。狮身前后长约一丈二,狮头重约七十多斤,威武凶猛,大碑额头,翻鼻孔,窝窝眼,血盆大口,上面缀挂着七个大铜铃铛。陈氏又聘请永定门里永安桥一位绰号“筛子刘五”的舞狮艺人传授表演技艺,广集会众,屡屡参加京城各处的行香走会。

鼓舞(花钹大鼓)

花钹大鼓又名“雷音圣会子弟花钹”,俗称“花钹大鼓”,流传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后牛坊村。花钹大鼓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为鼓、钹舞高度统一的民间儿童舞蹈品种。在花钹大鼓中,鼓、钹、舞同出一辙,声、情、貌高度统一。鼓既用于指挥,又充当伴奏乐器;钹既参加伴奏,又是舞蹈道具。表演中鼓带钹声,钹追鼓点,音乐节奏以三拍子为主又加以变化,明快活泼、自然灵动。舞蹈以膝颤的律动贯穿始终,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表现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特点。

Google
 
上一篇:这座绝美的公园比颐和园还大2倍!风景不输江南水乡!
下一篇:名街名坊:展东方魅力,墨香暗涌、布香沁肤、茶香四溢~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23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23]
 · 北京大观园 [36554]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8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835.93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