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魅力北京 >>文化北京 >>古都风韵

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师们与北京竟然有这么深的羁绊?
  发表日期:2022年3月28日  共浏览190 次   出处:北京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在民国时期,北京作为文化之都,特别是教育资源丰富,许多文化界的大师们,都曾经在北京工作和生活过。

鲁迅

鲁迅先生曾住北京十五年,从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到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六日。在一生五十六年中,除幼年在故乡绍兴十八年以外,居住的地点要算北京最久了。

从一九一二年五月到一九一六年五月,整四年,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内藤花馆;一九一六年五月到一九一九年十一月,约三年半,住同地(绍兴县馆)的补树书屋。

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到一九二三年八月,将近四年,住西直门内八道湾十一号。

从一九二三年八月到一九二四年五月,将近一年,住西四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从一九二四年五月到一九二六年八月,共两年零三个月,住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就是现在万人瞻仰着的“鲁迅故居”。


这十五年时间,奠定了鲁迅先生以文艺作战斗工具的基础,虽然他的思想还没有抛去进化论,还是属于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是已经开始很严格地利用“自我批评”的武器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呐喊》中的《一件小事》。

老舍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是个地道的北京人。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老舍正在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任校长。“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

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国。创作话剧《方珍珠》。1951年,又创作了歌颂人民政府为普通市民办实事的《龙须沟》。该剧上演后,老舍获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朱自清

朱自清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多住在西郊海淀清华园。常住城里的日子,仅仅是在北大哲学系读书的三年多。然而仅仅这三年半,就让朱自清深深体会了北京的诸多的好,而认定了“北平实在是意想中中国唯一的好地方”。

19岁的朱自清考取了北大文学预科,在“暗里流动着小河,两岸攲斜着柳树”的北河沿儿边上的一组西式建筑里,开启了他后来十多年的北京生活。一年之后,朱自清正式成为北大文本科哲学门的一名学生。在这幢红楼里,师从胡适、章士钊、杨昌济、蒋梦麟、梁漱溟等人学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

在清华任教的十七年间,除去西南联大在昆明的九年,一座清华园遍布了朱自清的足迹。初入清华园,朱自清一家住在古月堂6号,之后又相继搬到西院16号、南院18号,之后终于抽签得到北院10号的房子,随即又换到9号,最终住到了16号。在古月堂西厢房的一间小屋里,下午西窗的太阳,正能射在他整整齐齐的书桌上。在这里,他写下了《背影》;而写下《荷塘月色》的那一晚,心情颇不平静的朱自清则是从西院16号踏着月光走出去散心的。

胡适

1930年12月,胡适北上,携家带口入住在米粮库胡同4号院。这是他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家”,共有六年之久。或许因胡适大名之故,致使米粮库胡同名声大震。

由于米粮库4号是三层楼,房间比较多。向南最大的一间房是胡适夫人江冬秀寝室,另有几间是胡适的两个儿子胡祖望、胡思杜的寝室,以及家里的佣人住房等。

即便如此,还是有多个空余房间,就成为胡适的堂弟胡成之、弟子罗尔纲的客房,还有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朋友来北京,也应邀住进了小洋楼。

由于空间宽阔,胡适家便成为朋友和文化人的聚集地。

梅兰芳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居,一般均指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原1号),实际这里仅是梅兰芳的晚年寓所。该处原为晚清庆王府的马厩,民国时曾为禁烟总局办事机构,后一度成为军人住宅,此院共有房37间,解放后曾做为招待所。


清光绪二十年(1894),梅兰芳诞生于宣武区李铁拐斜街45号(今铁树斜街101号)。该寓所为其祖父梅巧玲购置,是一所普通的四合院,原宅院外沿街建有高墙,门楼与宅门相对,街门对联为:上联“门庭香且宝”下联“家道泰而康”。倒座南房三间半,半间辟为门道,迎门为雕砖影壁,原两厢房南山墙间为木隔墙,中为月亮门,东、西厢房各两间,北房为上“四破五”带前廊,光绪八年梅巧玲病故。梅兰芳之父梅竹芬,因患大头瘟故于此宅,梅兰芳时年仅3岁,为梅门独子,孤儿寡母随祖母和伯父伯母生活,一家数口仅靠伯父操琴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无奈于庚子年(1900),将此梅家老宅售出,移居离此不远的百顺胡同东段路北租房栖身,先住在武生杨小楼、小生徐宝芳的隔壁院内,不久又迁入徐、杨两家的前院,今此住所早已翻建变貌。

Google
 
上一篇:军博里的古代军械
下一篇:是不是地道北京人,就看您怎么喝茶?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24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38]
 · 北京大观园 [36566]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50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906.25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