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魅力北京 >>文化北京 >>古都风韵

香山八处革命旧址之一丽瞩楼:曾为中央专用电话局
  发表日期:2022年3月28日  共浏览230 次   出处:北京日报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赵其辉

香山革命纪念地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丽瞩楼是开放参观的八处革命旧址之一,这里曾是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后成为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北平和平解放之后成为中共中央专用电话局。

丽瞩楼建成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位于勤政殿之西,为二层硬山楼宇,每层五间。原有丽瞩楼、清寄轩、日夕佳亭、横秀馆、后照殿等建筑群,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宫门内为勤政殿五楹,南北配殿各五楹,殿前为月河。勤政殿后北为致远斋,南向,五楹。斋西为韵琴斋,为听雪轩,东有楼为正直和平。勤政殿后西为横秀馆,东向。其南亭为日夕佳,北为清寄轩、横秀馆。后建坊座,内为丽瞩楼,五楹,后为多云亭。丽瞩楼后南为绿云舫。”春和景明,登楼远眺,皇都风物,尽收眼底。乾隆御制《丽瞩楼》诗序曰:“勤政殿依山为屏,取径于屏之南,折而东,平冈数百步,缭以周垣,奥室数楹颜曰静寄。缘石磴左右上,华表桀峙,岑楼隐峰,审曲面势,时惟朝阳,因山为基,斯楼最其胜处。”乾隆皇帝曾两度于香山静宜园为圣母皇太后祝寿,并赐三班九老宴游香山。

1860年,丽瞩楼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存遗址。

1917年9月,顺直省区(即现在的河北、京津地区)发生大水灾,淹没了103个县、近两万个村庄,受灾的百姓达635万人。这是一场巨大的浩劫。当时刚脱离政界的熊希龄奉命督办水灾善后事宜,见到各地灾民苦不堪言,遂在北京设立了慈幼局两所,收养灾民的儿女。一所专收男孩,一所专收女孩,共收养男女儿童千余人。水灾平息以后,这些儿童先后被他们的父母领回,可是仍有二百多儿童无人认领。所以水灾督办处不得不设一个永久的机关,来收养这些儿童。

民国政府同前清皇室的内务府商量,将香山静宜园拨出,建立香山慈幼院,分为男女两校,熊希龄任院长。在此后十年间,慈幼院规模逐步扩大,由男女两校发展成6校,即蒙养部、小学部、中学部、职业部、职工部和大学预备部,建有玩具馆、音乐馆、运动场、图书馆等。

丽瞩楼被慈幼院辟为理化馆(化学实验室),在这里学习过的学子数以千计,其中不少人日后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材,甚至是共和国的部级干部,如邮电部部长王子纲和邮电部副部长、邮电学院创始人之一赵志刚。这与丽瞩楼后来成为电话局,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吧。

毛泽东主席曾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做过许多好事。”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初,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央机关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迁至香山。为保证党中央通信需要,军委三局和北平电信局在香山丽瞩楼建立了为党中央通信服务的香山专用电话局。

3月23日,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个通信专用局——香山专用电话局成立。北平电信局选派一批机、线、话务人员配合军委三局电话队组成了装机建设队伍,仅用13天便安装了西门子自动交换机150门、无绳人工台1部,在香山、八大处、玉泉山和青龙桥一带架设了中继线和临时专线,安装了小交换机,还扩充了部分郊区线路,并架通了到市内电话五局的中继线,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建局任务。

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抵达北平。午后,毛泽东主席、中央领导及中央机关进驻香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随后视察了香山专用电话局,并对使用自动电话提出了意见,认为自动拨号电话不适于中央首长直接使用,应改为人工电话。

3月26日,机务人员进入北平城,从原国民党军联勤总部拉回了一台磁石交换机和若干部单机,马上组织机务、线务人员重新装机配线,仅用一天时间便为中央领导装上了人工电话。至此,香山专用电话局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前夕,香山公园按历史原貌恢复了1949年中共中央在香山的八处革命旧址,作为革命纪念地对外开放,香山专用电话局是其中之一。


Google
 
上一篇:这些武器见证历史发展
下一篇:大栅栏,北京繁荣了500年的商业区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249]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41]
 · 北京大观园 [3657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50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843.75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