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故宫里的海洋世界——海错图多媒体综合展》就在全国开始了“巡演”。那么,这个《海错图》究竟是什么呢?
《海错图》,皇帝也爱看
《海错图》为清朝康熙年间所著。聂璜走访民间,考察沿海的生物,探访海客,将生平所见所闻所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于1698年完成这部奇书,并于1726年编入皇家书库。《海错图》记录了371种与海洋相关的生物,乾隆称它“满足了自己对大海的想象”。
海错图多媒体展
展览以故宫博物院文物《海错图》为蓝本,采用交互式多媒体数字化系统,通过1000平方米的展厅,展出30多件海错图系列作品,围绕海错图、故宫等元素打造公共教育科普展览新理念。
昆虫学硕士的质疑
2014年,故宫再版了《海错图》,这让昆虫学硕士、《博物》杂志编辑张辰亮很是兴奋。但他发现,这本书中也有很多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外形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海错图》有靠谱的地方
2015年夏天,张辰亮决定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为此,他去东部沿海和日本、泰国实地考察,跟着科考船出海,也去各地海鲜市场拍照,“海鲜市场非常值得逛,物种密度特别高,很多都是《海错图》里画的”。看到书里画的海鳃,体内有一根细细的中轴骨,“可以为簪”,张辰亮就找正在沿海科考的朋友帮忙解剖,证实里面确实有根细骨。
《海错图》中的神话
张辰亮还在自己的书中风趣地揭穿了《海错图》中的一些道听途说,“比如聂璜一直听福建人说,海滨的花蛤多为瓦雀(麻雀)所化,但他不敢信。因为麻雀大,花蛤小,不配套呀。但当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对他说——一只雀能化成数十数百花蛤,并非一雀变一蛤!聂璜就愉快地相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