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陶瓷自唐代以来就远销世界各地,精湛的制瓷技术和艺术成就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陶瓷生产,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的是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的陶器。
磁山文化红陶小口瓶
红陶小口瓶,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23.8厘米 口径5.2厘米 底径5.6厘米。
瓶撇口,束颈,颈以下渐广,至腹中部直径最大。腹部置双系,腹以下渐内收,平底。泥质红陶。以手制成型,胎体薄厚不均,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的特征。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从这件小口瓶的陶质和形制分析,可能是一件盛水器。
磁山文化红陶三足钵
红陶三足钵,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8.1厘米,口径21.3厘米,足距15厘米。
钵敞口,圜(huán 音环)底,下承以三足。泥质红陶。此钵制作方法比较原始,系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成型,器形欠规整,器壁凹凸不平。此种三足钵是磁山文化陶器中的典型器物。
泥条盘筑法是最古老的陶器制作法之一。将制作陶器的粘土搓成细条状,然后从器底起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把缝隙抹平粘合的过程。为了使器壁均匀结实,人们会进一步一手在器内持陶垫或卵石顶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打,然后再入窑烧制。尽管如此,器形不规整,器壁不均匀仍是泥条盘筑法制陶的最大特点。
磁山文化灰陶深腹双耳罐
灰陶深腹双耳罐,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15.2厘米,口径13.8厘米,底径6厘米。
罐直口,深腹,下腹内收,平底。腹中部有对称的圆形饰物,器身有麻布纹。
磁山文化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少量泛灰色的器物,有泥质与夹砂两种。灰陶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成为陶器中的主流产品,夏商周时期更是大量烧造。灰陶的形成是因为陶器在弱还原气氛中烧造,陶土中的氧化铁不能被充分氧化,因而呈现出氧化亚铁的颜色。
磁山文化红陶盂及支座
红陶盂及支座,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通高20厘米。盂:高9.5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11.3厘米。支座:10.5厘米。
盂(yú 音于),平底,底径略大于口径,口两侧有圆形饰物。夹砂红陶,表面粗糙。支座由三个独立的支架组成,支架上有类似四边形支托,下为圆形圈足。盂可以用来盛放食物与水,当它放到支座上时,就可以被加热。陶土里夹砂能够提高陶器的耐急热、急冷性能。在磁山文化陶器中,支撑炊器的支架颇具特色。
红陶出现较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已有发现。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均以烧造红陶为主。夏、商以后,红陶的烧造逐渐衰落。
磁山文化红陶深腹双系罐
红陶深腹双系罐,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14.4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6厘米。
罐撇口,深腹,平底,肩部置双系。通体刻划纹饰,颈部纹饰为正反三角纹,肩、腹部装饰简单的麦穗样纹饰。这样简单的刻划纹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陶器装饰纹样比较简单的特点。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罐上的双系是为了悬挂或携带方便而设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