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魅力北京 >>文化北京 >>古都风韵

且听北京 | 老北京饭桌上的规矩您都知道吗
  发表日期:2022年3月27日  共浏览244 次   出处:北京市方志馆官微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老北京人好吃、爱吃、讲究吃,但您知道吗,老北京人也最讲究饭桌上的规矩,如果小孩子不讲规矩就会当场被打手。外国人管这叫餐桌文化,北京人管这叫礼貌。老北京人的饭桌规矩,反映出几百年来养成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折射出老北京的价值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构筑了以礼、孝、德、教为内容的餐桌文化。今天文旅君就和您讲讲老北京饭桌上的规矩。

座次

坐西面东为尊位

家里人吃饭坐席是必须遵守的规矩,最大的长者要坐主位,然后再依次坐。

请客吃饭时,主位通常坐北朝南,当桌子不好分辨朝向时,以门为标志,正对着门的是主位。再按“尚右”即“右为上”的老礼儿,依次安排座位。“尚右”的老规矩从商周时代就有了,即以右边的位置为尊,室内以西为右,宴请尊贵的客人,要坐西面东。同时,现行的中餐礼仪也参考了西方宴饮右为上的礼仪。

座位

一坐到底忌挪位

在饭桌上,只要坐下,就不要挪地方,一直坐到散席。老规矩说:定位后就不要再动了,如果再乱挪位子,就会乱了运势。

从礼仪的角度说,在饭桌上乱挪位子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因为在原位上已占用了一套餐具,挪地之后,餐具很可能混淆不清,给他人造成困扰。即使原本位子是空的或者有人离席空出位子,也不能随便坐到空位上,因为会影响同桌人的就餐氛围,是对他人的不礼貌。

坐相

忌一只手放桌下

老北京人吃饭时有一个“奇怪”的规矩:吃饭时不能一只手拿筷子吃饭,另一只手放在桌下,这会有在桌子底下背着人搞小动作的嫌疑。所以,为了免遭人怀疑,吃饭时千万不要把一只手放桌下。

吃相

吃饭咀嚼忌吧唧

老北京人对“吃相儿”是相当在意的。比如吃饭时不能狼吞虎咽,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如果有人嚼东西时有意或无意地发出“吧唧吧唧”声,就会影响到别人吃饭的胃口,就是没规矩的表现了。

老北京人认为,吧唧嘴容易让人联想到猪吃食的声音,而且还有一股穷酸相儿,所以成为北京人的大忌。俗话说“猪吧唧嘴,穷酸相”就是指这事。

话茬儿

禁忌说“要饭”

老北京人在吃上,有许多有意思的忌口儿。比如碗里的饭吃完了,不能直接说“我吃完了”或者“我吃没了”,而要说“我吃好了”。如果还想再来一碗,不能说“我还要饭”或者“再要一碗饭”,而要说“麻烦您,再帮我添点儿饭”或者说“请帮我加点儿饭”。

喝酒

“先干为敬”何解

“先干为敬”的劝酒方式是从传统文化里延伸出来的。喝酒时,主人必须先于客人饮酒,是为“献”。主人先饮,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无毒”之意。客人亦须饮酒以回敬主人,是为“酢”,亦称“报”。之后,主人为表达盛情,自己必先饮以倡之,是为“酬”。客人在主人饮过之后也举起酒杯畅饮,是为“应酬”。这样的礼俗慢慢延伸下来,就是今天所说的“先干为敬”。

现在人们在酒宴间也都是先行酒于宾为敬,除了向客人表示诚意,先干为敬还有一个意思是“我不知道您的酒量,所以您喝多少,我并不强求”。现在这个老规矩已经被曲解,变成我向您敬酒,我先干为“净”,您也必须干掉,否则就是对我的不敬。这样做其实是不合规矩的,因为敬酒是表达敬意,而不是劝酒。

餐具

筷子使用讲究多

筷子是中国人传统就餐工具,老北京在筷子使用上堪称规矩森严。用筷子的老规矩,可以用12个忌讳来概括。

一忌“供筷”。把筷子插立在碗里的饭上或盘子里的菜上,像在供桌上焚香,非常不吉利。

二忌“击盏敲盅”。用筷子敲饭桌上的盘子碗,用老北京的话说,这是“要饭的命”。

三忌“三长两短”。在用餐过程中桌面上不能摆放长短不一的筷子,造成“三长两短”的局面,也不吉利。

四忌“半途筷”。拿筷子夹住了这个盘子里的菜,觉得不好吃,赶紧放了回去,不卫生。

五忌“执箸巡城”。拿着筷子旁若无人在盘子里翻来翻去,挑挑拣拣,让人看着不舒服。

六忌“抬轿筷”。用筷子在菜里找自己喜欢吃的,甚至用筷子在盘子里“抄底”,破坏其他人就餐心情。

七忌“迷筷”。手里拿着筷子,两只眼睛来回踅摸着桌上的饭菜,轻易不下手。

八忌“品箸留声”。把筷子含在嘴里,嘬出嘶嘶声。

九忌“刺筷”。把筷子当成西餐用的叉子扎菜肴,直接进嘴。

十忌“泪箸遗珠”。盘子里的菜带卤汁,夹起来往嘴里送的过程,菜像掉眼泪似的,往下嘀嗒汁儿。

十一忌“别筷”。就是用筷子当牙签,这是一种习惯动作,实属不雅,也不卫生。

十二忌“仙人指路”。用筷子指人,有骂人的意思。

此外,“落地惊神”也是忌讳,筷子掉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行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饭桌上的规矩是中华传统中“礼”的一部分,教育孩子守规矩、讲礼貌,就是一种传承。无论时代怎么变迁,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这些中华文明的精华都不能丢掉。


Google
 
上一篇:故宫珍藏的那些世界级的宝藏真品
下一篇:《清明上河图》与历代风俗画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272]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59]
 · 北京大观园 [3658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518]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806.641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