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魅力北京 >>文化北京 >>古都风韵

风格独特的辽、西夏、金时的陶瓷
  发表日期:2022年3月27日  共浏览254 次   出处:北京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辽、西夏时的陶瓷造型和装饰风格,虽然是从中原名窑学习的,但又根据各自民族的习俗,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辽瓷和西夏瓷,是环境、时代诸因素制约下的产物。金代时制瓷业则在北宋基础上继续发展,耀州窑、磁州窑、钧窑、定窑等名窑,均烧造独具北国粗犷雄浑艺术风格的陶瓷。

赤峰窑白釉划花填黑彩牡丹纹尊

赤峰窑白釉划花填黑彩牡丹纹尊,辽,高39.5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18.5厘米。

尊口沿外卷,短颈,丰肩,鼓腹,平底。胎体粗厚而坚硬。肩部两道弦纹之间划刻水波纹一周。腹部剔划花填酱釉缠枝牡丹纹装饰。其做法是: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然后剔划缠枝牡丹纹,再在纹饰以外的隙地填酱色釉,以衬托白色花纹。

此尊造型饱满端正,牡丹纹饰花繁叶茂,生机盎然,花叶上辅以篦划纹。纹饰以外隙地涂以酱色釉,形成酱色地白花,与磁州窑白地黑花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绿釉划花单柄壶

绿釉划花单柄壶,辽,高14.2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7.5厘米。

壶小口内收,壶身为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多棱形短流,相对应的另一侧置双股绳形系。壶腹一侧置竹节式横柄,柄端凸起一小纽。肩部饰两道凸弦纹,腹部刻划大小扇形纹,柄与壶身连接处以螺旋形刻划花纹巧加修饰,十分别致。壶施绿釉,鲜翠欲滴,明亮可鉴。

此壶造型、纹饰独特,是辽代早期瓷器中的珍品。

辽瓷的造型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的大都为中原固有的样式,主要有杯、碗、盘、碟、壶、罐、瓶等。属于契丹形式的有长颈瓶、凤首瓶、鸡腿瓶、洗口瓶、鸡冠壶等。随着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两种形式的的品种相互有所借鉴。

褐釉彩绘虎形枕

褐釉彩绘虎形枕,金,高10.7厘米,长35.6厘米,宽14厘米。

枕呈卧虎形。虎背作枕面,其上白色为地,以黑彩绘芦塘秋禽图,残荷两枝,芦苇数茎,水草游鸭,大雁南飞,将秋景萧瑟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虎身为枕身,在黄釉下以黑彩描绘模仿虎皮斑纹。

传世的此类虎形枕主要为河北磁州窑、河南禹县扒村窑、山西长治窑生产,风格较为接近。虎头有左向与右向之分,黄釉色有深有浅,枕面多为腰圆形。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虎形枕,底有墨书“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廿日□家”,为此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了依据。

白釉刻划花花口注壶

白釉刻划花花口注壶,辽,高32.8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8.2厘米。

壶撇口,口呈六瓣花式,长颈,肩部一侧以45°角斜出一流,长圆腹,圈足外撇。颈饰弦纹多道,腹部刻划4朵盛开的鲜花。通体满施白釉。

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颈部弦纹工整,腹部花朵鲜活,刻划线条刚劲有力,图案清晰,为辽代白釉刻花壶中的精品。

辽代瓷器造型基本上是在本民族原有的皮革、金属容器造型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后逐渐形成的,民族特征十分鲜明,如鸡冠壶、鸡腿瓶、洗口瓶等。这些器物置于帐中能节省空间,出行则又便于提拿携带,实用性较强。白釉瓷器在辽代较为盛行并具有民族特色,目前已发现龙泉务窑、赤峰缸瓦窑均有烧制。

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金,高7.6厘米,口径21.3厘米,足径6厘米。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青釉。碗内菱形开光内刻一轮明月高悬天空,一头水牛前腿直立,后腿弯曲而跪,头部昂起,口微张。水牛周围及开光之外刻以花草纹饰。

此碗釉色莹润如玉,刻花刀法流畅犀利,构图简洁明快,是耀州窑的一件优秀之作。

碗心中的图案原名“犀牛望月”,经过考证应为“吴牛喘月”。它出自《世说新语》:“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图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对战乱带来的沉重的生活压力深感畏惧的心理。


Google
 
上一篇:独具民族特色的辽、金时的陶瓷
下一篇:元代时的景德镇陶瓷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27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63]
 · 北京大观园 [3659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52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791.016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