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山东省 >>山东综合旅游信息

山东东镇沂山
  发表日期:2009年12月2日  共浏览514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东镇沂山


历朝历代的正楷隶篆

行书、狂草的笔墨

早已把漫山遍野的翠秀

气魄磅礴成海

玉皇顶上一览小若伏丘

翠接云端的晚霞

正橘红着脸

是在遥想宋太宗赵匡胤

与后周大将周通当年那场

一战定乾坤的激战

还是在近思现代史的风云

早已把海岳凝碧如黛

远远望穿秋风中的狮子崮

不再飞扬的棕毛

常把秋天的心情相对虚空

以禅的姿态静观氤氲

一无所思又无所不思

不期而遇的风

早已把渐逝渐远的搏杀

尘封为沙

三面陡如斧削的歪头崮

是在侧耳观海

还是在歪头凝眸

昨夜的星辰

黑风口上那些怪石嶙峋

仿佛时间的下脚料

料峭在雾锁烟雨中

追今抚昔百丈崖瀑布

——那声断喝

惊醒的梦失声

跌落在天地悠悠中

让天池飞溅的浪花

朝思暮涌


一缕清泉玉带溪

千秋汶河绝壁出

壮观灵山知浩荡

四时雷雨响天风

明月幽谷松间照

海气蜃楼接云端

千岩万壑云无语

镇天一东练影斜

注:沂山旧称东泰山,本是沂蒙山区主脉之一,沂山古称“海岳”,有“东泰山”之称,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素享“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被誉为“鲁中仙山”。沂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史记》载,黄帝曾登封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为重镇。汉武帝亲临至其下,令礼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屡有增封,祀典不废。历代大家名士倾慕沂山,接踵而至。李白、鹂道元、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以及明状元马愉、赵秉忠,清朝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等均至此揽胜,留下了大量诗章名句和碑碣铭文。


在玉皇顶仰望,日月低垂,白云摩顶,俯视方圆百里景色,一览无余;歪头崮突兀耸立,像一位老人歪头对天衷诉;狮子崮更像一头把山门之雄狮,横卧在主峰之侧。

沂山之巅观东海日出,大有“近水高山先得日”之感。沂山居泰山以东约200公里,往东再无高山,所以沂山顶上的探海石成为观日出的极佳位置。人们每每凌晨在此守望,多有所获。

山水不分家。沂山之水既有优美之情,又有雄阔之势。它孕育了山东省的四条大河:弥河、汶河、沭河、沂河。一山源四水,这在山东省独一无二,在全国的大山中,恐也不多见。至于山峰顶部的瀑布,如白练垂下九天,更有诗为证:百丈崖头瀑布泉,纷纷珠玉半空悬。坐来冷气侵入骨,疑是山中别有天。

沂山作为历史名山,古人在此设关、建庙、立祠、树碑,很多名人墨客来此游览抒怀,叹其雄伟奇秀,山中不少诗句题咏等文化遗迹。据记载,西汉太初三年,武帝亲临沂山设祠祭奠,始建东镇庙于玉皇顶,名“泰山祠”,隋文帝开皇十四年,迁庙于法云寺侧,称“东镇沂山神庙”。历代帝王将相亲临或派遣重臣赴庙至祭,留下了大量的碑碣,遍布庙院内外,丛矗如林,故有东镇碑林之称。左思《齐都赋》云:“神岳造天,唯此足以当之。”明刑部尚书乔宇游沂山后赋诗曰:“平生溪山颇登陟,如此名山初见之。徘徊尽日不忍去,似觉岩壑生春姿。”日前参加五镇论坛的骚人墨客对此也无不叹为观止。

“岳山为五,而泰山居首;镇山亦五,沂山为冠”。

所谓镇山,东汉学者郑玄解释为:“山镇,名山安地德也”,也就是镇守华夏四方的大山。中国历代帝王都要诏封五座战略地位险要的名山为镇山,作为中原的天然屏障登临祭告。一直以来,东镇沂山一直位列五镇之首,被历代尊为“神灵之躯,紫气之源。”
沂山,又名东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的临朐县,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她拔地擎天,巍峨壮观,层峦叠翠,群峰竞秀,绵延数百公里,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名胜古迹比比皆是,被称为“鲁中仙山”。今天的沂山,已经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东省重点风景名胜区。

沂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华夏民族的祖先皇帝、舜、禹就曾先后登封沂山,汉代以后直到清朝末年,历代也屡有增封,祭祀不废。凡遇国家大典或者“天时不顺”、“地道欠宁”,皇帝还亲自派遣朝中重臣前往东镇沂山主持祭典。沂山东麓的东镇庙,始建于宋代,就是历代祭祀沂山的皇家御用道场。宋太祖赵匡胤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沂山重修沂山神庙,浩大的工程历时近3年。神庙落成之日,宋太祖亲自来到沂山主持大典,赐名“东镇庙”。据统计,东镇庙中仅皇帝手书的御碑就有16座。

悠久的历史、皇家的眷顾,再加上沂山的雄伟奇丽,引得文人墨客接踵而来,李白、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都曾慕名到此观光揽胜,留下了大量的碑碣铭文,遍布于庙院内外,内容包罗万象、书法真草并篆,形成了东镇碑林群。东镇碑林是海内少见的艺术珍品,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书法雕刻艺术的贵重实物资料。

 

沂山秀色,四季成趣。

春游沂山,和风沐浴,车行盘山道,峰回路转,恰似穿入林海浪谷。极目远眺,层峦叠嶂,群峰秀出。沂山点春意,最数映山红。迎寒萌动的红杜鹃挑出串串醉人的红花瓣儿,映红了道道山梁,映红了游人的脸庞。沿着“十八盘”攀缘而上,步步都犹如泰山胜景,峭壁题刻“人世蓬莱”,乃古人以沂山比仙山,漫游仙境醉陶然。涉险越盘石,到达峰顶,顿觉风清气爽,海阔天空;移步天池亭中,东临刀削绝壁,只觉得凌空欲飞,心驰神往。

夏游沂山,清爽无暑。山绕云雾,流水潺潺。汶水源头圣水泉,泉涌若沸;玉带溪万斛珠玑,奔流数里;百丈三迭,四季长流不断,声如松涛。远眺百丈崖,瀑布如同白练悬挂,高与云齐;近观则细雨蒙蒙,跌瀑击石,水花四溅,如同万颗飞迸的银珠。明代都御史陈凤梧游览沂山时赞美道:“百丈崖高锁翠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

秋游沂山,群峰红黄相嵌,林松苍劲,楼宇亭阁若隐若现,满山石窟中时时会涌出一簇簇云雾,如茫茫大幕顷刻间便罩掩了林海山涧,泼洒了云蒸霞蔚,使游人仿佛置身海市蜃楼中的蓬莱仙山,煞是壮观。

玉皇顶为沂山主峰,海拔1032米。放眼望去,千岩万壑全在脚下,百里美景尽收眼底,假如是阴雨天气,可见云雾翻滚,茫茫云海浩瀚无际,大有身到此处即成仙的感觉。要是恰逢晴天,夕阳西下,可见寒照金辉,群峰裹进霞光,峰云相连,景象更是瑰丽如画,美不胜收。

山顶有一块探海石,飞身外探,微微下斜,态势险峻,仿佛稍一用力巨石便会坠落山崖。

漂亮雄伟的玉皇顶,不知吸引过多少志士的脚步,激发过多少才子的灵感,当年华东野战军驻在沂蒙,陈毅司令员登上玉皇顶,眺望八百里沂蒙,壮怀激烈,不禁脱口吟出:“靠人民增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的儿郎,革命强中强。”

玉皇顶西边是沂蒙山的另一盛景——歪头崮。歪头崮海拔971米,三面悬崖峭壁,峥嵘秀出,气势巍峨。当地流传着“沂山不登歪头崮,如入宝山空手回”的说法。沿着歪头崮南侧的十八盘向上攀行,两千多级石登在悬崖之间,宛若天梯。那边斜坡上一处山石怪异,天工巧合,恰似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经过风动石,穿过南天门,歪头崮的顶部,巨大的石块堆积一起,其中的一块柱状石,高五米,顶端有一个天然的圆穴,里面存有积水,常年不干,传说这是天上仙人洗脸的脸盆,当地人把它叫做“天池”。
歪头崮西北,山峦绵延横亘,聚为险峰,峰巅突兀险峻,大石垒摞相扶,遥望近视,都仿佛雄狮伏卧,浑然天成,因此得名“狮子崮”。

坐落在山腰的法云寺是沂山作为齐鲁佛教胜地的明证。法云寺始建于东汉,寺内殿宇宏伟,古木参天,历史上多次被毁又数度重建。1984年出土了法云寺石佛一百多尊,这些佛像雕刻手法细腻,造型生动逼真,折射出东镇沂山浓郁的佛教氛围。法云寺内的圣水泉是全国七十二大名泉之一,是汶河的源头。北宋年间,宋仁宗前往沂山祭告,得知此泉能报旱涝晴雨,而且可以治疗眼疾,于是赐名“圣水泉”,从此历代朝廷凡遇旱涝,皇帝都会派遣钦差大臣赴沂山取圣水泉水,祈神除灾。

千年古寺的风雨沧桑飞瀑流泉的磅礴气势,小桥流水的幽雅别致,奇松异石的天工巧夺,这些感受都能够让您在沂山之行中亲身领略。

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东镇沂山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中外宾朋的到来。

历史上,人们在全国范围内选出来的五座镇山,其意义就是用五座镇山来辅佐帝王镇守天下,以祈求天下安泰。这五座镇山是: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稷山,北镇巫闾山。“五镇”之中沂山为首。沂山主峰海拔高度为一千零三十一米,是三河(弥河,汶河,沭河)的发源地。她在山东境内并不是很高,仅为第五高峰,但在山东的名山秩次中却名列第二。玉皇顶是沂山的极顶。顶上磐石林列,,且有巨大而立者,真乃极顶之顶。山巅东侧,幽幽深谷,白雾茫茫。顶上有一巨石,长五六米,高三四米,翘然耸峙于悬崖之边,险险欲坠,这就是“探海石”。东镇庙位于沂山的动麓,也是登临沂山的起点。此庙自古以来就有穴压九龙口的说法,她背靠凤凰岭,前临汶水,与笔架山隔水相望,是沂山灵秀之气的汇聚之地。 沂山地处沂蒙山区,游人稀少,特殊是冬季无人游览,在冰雪之下她是一处圣洁之地!

 


Google
 
上一篇:甲午海战纪念馆
下一篇:淄博原山国家森林公园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5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20]
 · 北京大观园 [36252]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2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75.00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