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金银滩草原
文/忧蓝的眼
金银滩草原,位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草原的西部与青海湖相临,北、东部是高山峻岭环绕,南部与一座历经2000年风雨吹打的西海郡遗址——三角城接壤,漂亮的草原方圆1100平方公里。一条小河穿流其间,北岸草滩上盛开着一种叫金露梅的金黄芳香的小花,故称金滩;南岸草滩上则是雪白如银的银露梅的天下,谓之银滩。所以这个草原才有了这么诗意的名字——金银滩草原。 驱车从西宁出发,大约行160公里就看见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我们首先来到原子城参观。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根据参观得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5万名官兵和大批当时海内第一流的科学家、军事专家云集于此,其中包括中国核弹奠基人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等人,秘密研制核武器,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于此,1969年中国第一颗氢弹也是在这里诞生。原子城里有四个展厅,展出了大量的图片和当时研制用的设备。自1958年以来,在这神秘的军事禁区,曾经成功地进行了数十次爆轰试验(核武器冷试验)和数十枚穿甲弹试验,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装备。90年代初,基地根据中心指令,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全体官兵返回内地沿海开放城市奔赴新的岗位。1995年5月,基地正式公布全面退役,遗址移交给地方政府安排他用。如今,这个曾被西方视为眼中钉的二十世纪“中国头号杀手”的神秘领域,已经被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我们这次在草原里看到了这座高耸的纪念碑,碑顶是一个银色的金属圆球,碑身上有张爱萍将军题字:“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这是1992年基地官兵撤离时建立的。碑文写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核试验爆炸成功,它向全世界宣告: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为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绕过原子城大约3公里,一幅油画中的景色出现在我眼前。 当我第一眼见到这片草原时,就被草原的优美惊呆了。蓝天如洗,白云如雪,远山含黛。微凉的风伴着草的清香沁人心脾,莲花般的蒙古包零星的散落在草原上,蒙古包四面的彩旗迎风飘荡,更增添了草原的生气。草原上各色的野花在暖和的阳光下伸展的随风起舞,几只黑色或黑白相间的牦牛悠闲的徜徉在绿草和鲜花间,它们旁若无人的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的馈赠。难怪当年西部歌王王洛宾会选择在这里采风。在四十年代初,他在这里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从金银滩、青海湖出发,唱遍了青海,唱遍了全中国,风靡海内外。当时27岁的王洛宾在这片草原上参与拍摄一部影片,他在影片中扮演一位藏族青年,女主角则由当地一位叫卓玛的姑娘扮演,二人合拍了一组在一起放羊的镜头,在片中与他搭档的那位可爱的藏族姑娘用一条马鞭轻轻的抽在了王洛宾的身上,只这一抽便征服了这位情场浪子的心,这些给年轻的王洛宾留下了经久难忘的美好回忆。当我头脑中回忆这些场景时,不禁把目光投向远方,远方的景色更加令我惊奇。
放眼望去,远处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点亮了草原。那是一种娇艳的明黄,在碧绿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它们随风掀起黄色的波浪。我迫不及待的奔向这诱人的金黄。人在花中行,人醉花也醉,我仿佛踏入梦幻仙境。我突然想起朱自清看见梅雨潭时激动的写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而我,沉醉于油菜花的黄了。俯下身,我贪婪地嗅着它的清香。这是一种甜丝丝的香,香得你会禁不住闭上了眼睛。油菜花轻抚我的面颊,像母亲温柔的手指,抚平我们心头的褶皱;像少女缕缕的青丝,撩拨着你的心弦,像婴儿嫩滑的肌肤,令你禁不住轻轻的亲吻。。。
当我恋恋不舍的走出这一大片金黄时,一位牧羊女正和她的羊群缓缓而来。这里的羊都长着黑色的眼圈,看起来眼睛大而澄澈,羊毛浓密雪白,这是高原赋予它们的本能。它们时而低头品尝美味,时而悠闲的“咩咩——”唱歌。当放牧的女孩行至我身旁时,我友好的与她招呼,她也友善的冲我微笑着。和她攀谈,得知她叫“依玛”今年十五岁,是海晏县的中学生,利用暑假的时候帮助父亲放羊,而家在远远的山脚下。她上学的时候,天天要辛劳的骑几十里的路。当我问她长大以后想不想离开草原到城市里生活时,她坚定的摇摇头,当我提出想与她合影留念的时候,她很快允许了。我又拍摄了她与她羊群的照片,遗憾的是我匆忙中忘记要她的地址。
是啊!依玛怎么能离开她的草原呢,这么优美的地方,梦幻中天堂般的景象。在离开金银滩草原的时刻,回想一路风景,心中突然泛起陶渊明的《归田园居》。草原之行,让我们有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真希望这里永远保持这份美丽,这份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