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综合旅游信息

历史上的宁夏
  发表日期:2009年12月1日  共浏览497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位于黄河中上游,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学家在宁夏灵武县东北水洞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证实,约在三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一代劳动、生息、繁衍。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都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尽管各族之间在历史上有过各种形式的斗争乃至战役,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融合却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我们不但从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关于宁夏境内各族人民活动的情况以及行政建置的记载,而且从发现的文化遗址和文物中证实,宁夏各族人民与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尚书·禹贡》谓;禹分天下为九州。当时,宁夏地属雍州(包括今陕西、甘肃与内蒙部分地区)。在遥远漫长的年代里,这里居住着一支以狩猎和游牧为生的强盛部落,他们“随世易名,因地殊号”,据《史记索隐》载:“唐虞以上日山戎、亦日熏粥(音熏育),夏日淳维,殷日鬼方,周日酽狁(音险允,即犬戎),汉日匈奴”,都是不同时期对这些戎狄部落的称呼。西周时,戎狄部落日渐强盛,对周叛服无常,“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王遂迁戎于大原”(《国语·周语上》;同见《后汉书·西羌传》)。这里所说的“大原”(或称太原)就在固原一带,迁到这里的犬戎部落即称为“太原戎”。西周末年,周宣王命大将尹吉圃和南仲“薄伐护狁,至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及周宣王在伐姜戎之役,大败而还,为了补充兵力与物力, “乃料民(就是核定户口,征收粮草,严加控制的意思)于太原”(《国语·周语上》)。这是关于宁夏地区的各族活动的最早记载。
春秋时,秦逐渐成为西方的强国,在秦的西北部,分布着许多戎族部落,居于今盐池一带的为晌(音许)衍戎;居于固原一带的称乌氏(音支)戎。战国时,群雄割据,兼并战役纷起。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前310年在位)攻取乌氏戎地,置乌氏县①(县治在今固原县南),这是宁夏在历史上有行政建置最早的地方。秦惠文王还于更元五年(公元前320年)曾往“北河”②一带地方巡视,并到晌衍,当地土人给他献了一头五足牛⑧(见《汉书·五行志》)。
宁夏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除有著名于世的水洞沟旧石器文化遗址外,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全境分布更广,从发掘的各种文物来看,都与“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 细石器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的差异,又表现了不尽相同的特色。尤其是近年来在南部地区陆续出土的一批彩陶,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富于变化,充分显示了五千年前左右我们祖先高度的艺术创造才能。此外,兴建于东晋十六国夏的海宝塔,北魏时期的须弥山石窟,唐代的中宁石空寺石窟,西夏的承天寺塔,元代的青铜峡一百零八塔等,都显示了宁夏古代文化绚丽多彩的风貌。
宁夏在历史上又是我国军事上的重要边镇。远在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一前251年在位)曾“筑长城以拒胡·(匈奴)”,至今在西吉、固原之间尚有遗址百余里。隋代为防备突厥,于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派司农少卿崔仲方率军民三万,修筑了从今陕西绥德到今灵武黄河岸的总长七百里的长城(《隋书·崔仲方传》,同见《资治通鉴》)。明代为抵御鞑靼和瓦刺的侵扰,再次大事修筑长城(当时又称为边墙),其规模要比历代大得多。据明《万历朔方新志》记载:宁夏境内“西长城起自靖虏(今甘肃靖远)芦沟界,迤北接贺兰山,山迤北接北长城,至大河(黄河),迤河而南,逾河而东,有东长城至定边(今陕西定边)界,凡周一千一百七十里”,并与在全国范围内修筑的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的全长一万二千七百余里的长城连结成一条完整的防备体系。明代还把全国沿长城的战略要地划为九个防守区,各驻重兵分段防守,称为“九边”或“九镇”,其中在宁夏的有两镇,即宁夏镇(治今银川市)与固原镇(治今固原县)。历代著名的君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爱新觉罗·玄烨等,都曾在宁夏有过重要的军事活动。
宁夏山川壮丽,物产丰富,得天独厚,“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美称,就是我们的先辈们勤劳和聪明的结晶。晚唐诗人韦蟾在《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诗中云:“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著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见《全唐诗》),这不但描绘了宁夏平原富饶漂亮的景象,以及这个边防重镇的肃穆气氛,同时也说明了“塞北江南”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了这样的称誉。此外,关于“塞北江南”在文化习俗方面的称誉,还可追溯到北周时期。据宋《太平御览》卷一六四,州郡十“灵州”条引《图经》谓:“(北)周宣政二年(公元579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北周将王轨与南朝陈将吴明彻交战,吴兵败被擒,并将其士众俘送灵州,带来了江南“崇礼好学”的风尚,遂改变了这里旧的习俗,所以称为“塞北江南”,流传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宁夏虽有悠久的历史并见于文献记载,但“宁夏”这个地名开始出现于史书记载,乃在元灭西夏之后。由于《元史》关于“宁夏”地名的记载,年代前后不一,矛盾甚多,而又将“西夏”、“中兴”(西夏故都名,即今银川市)与“西夏中兴”、“宁夏”四地名混淆记述,于是说法不一,令人莫衷一是。唯《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二寸·五年)二月,……丙寅,……改·..…中兴路为宁夏府路”,可见,“宁夏”之名,直到此时才正式“改”称。《元史·地理志》三页亦载:“至元二十五年,置宁夏路总管府”。两处记载相同。此后地方建置记载也很清晰,“西夏”、“中兴”与“西夏中兴”便成为历史地名,“宁夏”之名开始确立④。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宁夏暂由—U‘肃行省分出,建立行中书省,但不久又并入甘肃行省⑤,因此,宁夏地名正式记载于史书,当在元代至元二十五年,即公元1288年。此后“宁夏”便被用作路名、省名、卫名、府名、道名、县名和自治区名。
西夏为党项族在我国西北建立的政权,国号夏,史称西夏,建都兴庆府(后改为中兴府,即今银川市)。最盛时期的国界,“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肖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见《西夏书事》卷十二)。建国长达一百九十年之久,其势力能与宋、辽、金长期抗衡,亦为后来兴起的蒙古族之劲敌。成吉思汗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自公元1205年至1227年,经过六次大规模的战争,最后才灭亡了西夏;又在灭亡西夏后经过六十多年的励精图治,才使西夏这个地方的局势获得稳定安宁,故命名为宁夏。

Google
 
上一篇:宁夏永宁鹤泉湖
下一篇:银川情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31]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9]
 · 北京大观园 [3624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90.015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