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井古镇位于恐龙之乡禄丰县(云南楚雄州),自古以来是个产贡盐的地方。它依山伴江,是个久封于龙川江河谷中已经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小镇。。黑井镇1995年被命名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05年,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06年被评为云南十大名镇,同年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州级文明乡镇,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关于黑井,金庸《天龙八部》有语:“保定帝下旨免了盐税,大理国万民感恩。云南产盐不多,通国只白井、黑井、云龙等九井产盐,每年须向蜀中买盐,盐税甚重,边远贫民一年中往往有数月淡食。保定帝知道盐税一免,黄眉僧定要设法去救段誉以报……”黑井,就是大理国仅有的9个盐井之一。
黑井产盐的历史悠久。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彝女阿招在黑牛的引导下,发现河边山脚处有卤泉自然溢出。据《黑盐井志》记载:“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间,一牛倍肥泽,后失牛,因迹之,至井处,牛舔地出盐。”为纪念这头黑牛的功绩,遂称此地为“黑牛盐井”,后称“黑井”。从此,黑井先民采卤而食;青铜器时代,他们掘池储卤,用原始的薪炭法制盐;南诏时期,掘池汲卤,用釜煎盐,黑井盐成为专供王室的贡盐;元代,中心置威楚路提领管黑盐井盐运使司。但在这两千年中,黑井仅仅开挖了两三口盐井。明洪武年,黑井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直隶于省。中心从应天府迁来64名身分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开发黑井。经过数百年发展,到清朝,黑井盐业到达鼎盛,盐税竟占到云南盐税64%。解放前,黑井设场务公署,但海盐的“入侵”,使昔日富甲一方的盐都,因失去支柱而走向衰落。
斗转星移,沧桑变迁。“盐城”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却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风貌坊巷,颇具明清风格的民居,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戏台,以及古寺庙、古盐井、煮盐灶户等,特殊是享誉省内外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典型的武家大院,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王”字型的武家大院豪宅、贞节牌坊、道光皇帝的御笔、飞来寺、以前曾产过盐的盐井及卤水池子仍留在那里。在龙祠内悬挂着雍正皇帝所题写的牌匾,上书“灵源普泽”四个大字。此匾长2米多、宽80厘米,匾上雕有9个龙头。 “灵源普泽”四字也正是雍正皇对当时黑井卤水惠泽普天下的评价。还有始建于明末,完工于清道光年间,至今仍发挥着防洪作用,护卫着黑井镇的安全的黑井庆安堤,也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地方。那些古盐井,煮盐灶,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历史的久远和沧桑的变迁…… 古巷幽幽,木刻花窗,雕梁画栋上附着的蛛网尘丝,青石板路上的深深蹄印,无不在诉说着它的历史与曾经的辉煌……与丽江古城的小桥、流水不同,黑井古镇则多了几分古之悠悠,情之绵。龙川江穿城而过,红砂石铺就的汉代马帮道与城中宽不过三尺的街巷相依相偎。月朗人寂的晚上,红砂石砌成的石碑坊漠然耸立,五马桥边的万家灯火,叙说着一个遥远深邃的繁华世界。绵绵秋雨中,伍家大院风化的石柱脚、黑井文庙中斑驳的石墙都在诉说着一种破而不衰的风骨。 在黑井,现存的铺台大约有160多个,有的仍在使用,绝大部分已废弃。所谓铺台,就是当地住家在自己临街街面用青石板砌出的一个平台,并将各种物品摆在台上出售,买卖一目了然,十分方便,赶马人牵着马便可以买东西。有的店铺为吸引顾客,还在铺台上放一瓦罐水和一把木瓢,供顾客和赶马人解渴。
如今,昔日宁静的古镇也成了游人不断到访的名站。爬山去看飞来寺,下山去吃“黑豆腐”,夜晚街巷的篝火晚会、四弦琴,好客热情的黑井村民时时显现着他们的淳朴和善良。
实际上,黑井很小,小得可能超乎你的想象,黑井的诸多建筑也说不上规模宏大。但黑井又小得很有特色,小得令人向往,小得令人难忘。就是在这块两山夹峙的弹丸之地,汇聚了武家大院、文庙、大龙祠、节孝总坊、诸天寺、飞来寺、黑井文笔塔、摆衣汉文笔塔等众多古建筑,以及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碑石雕,共有21处文物保护单位。窄窄浅浅的街面全部用红砂石板铺就而成,一些石板上当年留下的马蹄印还隐约可见。
黑井主要由两条小街组成,也就是一街和二街。进来古镇的第一条小巷便是一街,浅短、狭窄、弯曲的街道颇具古韵。一街的尽头便是“节孝总坊”,黑井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建于光绪27年(1902年)的石牌坊,是黑井、琅井、元永井三地87位贞节女因守节,获皇帝恩准兴建的。该牌坊无论是规模还是华美程度都是少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