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的国殇墓园是二战时期中国远征军阵亡教士陵园。进门不远一台阶上正中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的“碧血千秋”刻石。
据说,阵亡将士名录共有九千多人。埋葬骨灰的小团坡有骨灰罐三千多个。
一排排低矮的石碑刻着阵亡军人的军衔和姓名。校以上至中将,有一块单独的大石碑,士兵至上尉则是每人单独一块小石碑。一块块小石碑矗立在小团坡的山坡上,排列得整整洁齐,就像当年列队的士兵。小团坡顶建有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纪念塔。顶端有国民党党徽,塔身上书写着“民族英雄”四个大字。尽管这个塔立于“极边之地”,并不为全国大众所知,但这四个字所显现的勇者无畏之精神却赛过任何涉身于闹事之中的纪念塔。
民族英雄
墓园内有一片草坪,立有一些雕塑。有史迪威、陈纳德等将领以及一些表现抗战艰难的塑像。其中一个作品很令人感动。名字叫“饿死不食军粮”。这个典故以前也知道,但看见眼前的雕塑依然觉得很感触。当时的滇西战场十几万国军,所用军粮大都需要当地供应。一个小脚妇女翻山越岭,历经艰难背送军粮,自己却没有了食物,但她宁愿饿死也没有吃一口军粮。而实际上,这些军粮也就是当地老百姓拿出的自己的粮食。以前曾感叹,民间有聪明。如今更要感叹,民间有大勇,妇人亦不例外。
饿死不食军粮
42年开始的滇西战场好像要比38年开始的东部战场留给后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东部战场的一败涂地给人的印象是沮丧中无可奈何的悲愤。而滇西战场由于晚开战三、四年,大约当时的政府已有一定经验,加之中国远征军大都接受美式装备,接受美式练习,同盟国战线已经形成,抗战已不是令人觉得孤独的事情,而是关乎全世界命运的大问题。也许如此,国军将士战场效命更有成效,双方怒江对峙已和当年一触击败的日子有了鲜明对比。更何况44年反攻,国军渡过怒江收复腾冲、龙陵壮举,更是让人激奋不已。这样看来,那个时候,中国的抗日战线是和整个同盟国一致的,都是在44年发动了反攻。
购得《腾冲史话》一本,中有关于腾冲收复战斗的介绍,说:国军于1944年8月20日突入腾冲城内100米,但日军以巷战固守,巷战进行了51天,才终于在9月14日上午光复腾冲。腾冲所有建筑全部为废墟。介绍中还有一句话大约可以证实其中的激烈:收复后的腾冲找不到一片完整的瓦,也没有一片树叶上没有两个以上的弹孔。
想到家族王氏先辈中有人参加了当年的远征军,尽管历史沧桑以使得我们无法尽知全貌,但想必他们一定是勇敢的,他们当年也一定像今天这些挺立的石碑一样注视着怒江以西的敌人,布满着豪情与斗志。
|